狼疮性肾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201341149235593.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狼疮性肾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1985年5月~1998年10月间住院的LN患者109例,男13例,女96例,年龄12~60岁,平均31岁,住院时间25~310 d,平均58 d。66例并发感染,均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1.2 临床分型 根据叶任高等的分型[2],略加修改。尿检异常型:轻~中度蛋白尿或(和)血尿;急性肾炎综合征型:起病急,血尿和蛋白尿,常伴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急进型肾炎综合征型:起病急,少尿甚至无尿,血尿、蛋白尿,进行性贫血和肾功能恶化;肾病综合征型: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浮肿;肾炎-肾病综合征型:表现为持续大量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贫血及肾功能损害;终末期尿毒症。1.3 病理分型 根据WHO制定的LN分型标准,共6型。Ⅰ型:轻微病变,本组无此类型;Ⅱ型:系膜增生型;Ⅲ型:局灶节段增生型;Ⅳ型:弥漫增生型;Ⅴ型:膜型;Ⅵ型:肾小球硬化型。本组92例行肾活检病理,肾组织送光镜、免疫酶,部分送电镜检查。1.4 治疗方法 确诊为LN后,除5例终末期尿毒症外,其余均行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TW)、环磷酰胺(CTX)等治疗。66例并发感染者中,14例带状疱疹予抗病毒和对症处理,并发细菌感染者尽可能根据药敏试验或(和)临床、影像学检查予抗菌治疗。2 结 果2.1 感染部位分布,致病菌及预后 109例LN发生医院感染66例,共87例次,其中单个部位感染50例,2个部位感染11例,3处感染5例。感染率为60.6%,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感染的66例中,14例临床诊断为带状疱疹,41例致病菌培养阳性,共检出致病菌45株,其中23例培养为单菌株,8例为2种致病菌,2例为3种致病菌混合感染。45株中真菌11株(24.4%),革兰阳性球菌7株(15.6%),革兰阴性杆菌27株(60%)。表1 LN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 病例数 构成比(%) 下呼吸道 25 28.7 泌尿道 23 26.4 带状疱疹 14 16.1 皮肤软组织 6 6.9 消化道 12 13.8 腹膜炎 6 6.9 败血症 1 1.1 本组109例,除5例尿毒症外,经治疗病情恶化13例,12例伴有感染;医院感染组66例,病情恶化者占18.2%,非感染组43例,病情恶化者仅1例,占2.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病情恶化13例中,直接死于严重感染6例,占46.2%。2.2 LN临床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尿检异常型和终末期尿毒症感染率较低,而其余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表2)。表2 LN临床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临床类型 病例数 感染数 感染率(%)尿检异常型 22 2 9.1急性肾炎综合征型 11 9 81.8急进型肾炎综合征型 9 9 100.0肾病综合征型 43 27 64.3 肾炎-肾病综合征型 20 18 90.0终末期尿毒症 5 1 20.02.3 LN病理类型与医院感染关系 各病理类型相比较,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3)。表3 LN病理类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病理类型 病例数 感染数 感染率(%)Ⅱ 12 5 41.7Ⅲ 13 9 69.2Ⅳ 63 43 68.3Ⅴ 4 1 25.0Ⅵ 5 1 20.02.4 相关因素 LN尿蛋白、血白蛋白、肾功能、小管间质病变、激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及不同治疗方案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见表4、表5。表4 LN的易感因素项目 24h蛋白尿(g) 血白蛋白(g/L) 血肌酐(μmol/L) 小管间质病变 激素应用时间(月) 住院时间(d)<3.5 ≥3.5 ≤30 >30 <176.8 ≥176.8 <20% ≥20% 1~3 4~6 7~12 >12 <30 31~60 >60 转
病例数 46.0 63.0 78.0 31.0 66.0 38.0 68.0 24.0 61.0 19.0 17.0 7.0 20.0 52.0 37.0感染率(%) 39.1 76.2 69.2 38.7 51.5 81.6 57.4 75.0 55.7 73.7 94.1 14.3 30.0 55.8 83.3表5 LN不同治疗方案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治疗方案 病例数 感染数 感染率(%) P或TW 20 3 15.0P+TW 28 22 78.6 P+CTX 12 10 83.3P单冲击+CTX或TW 9 7 77.8P+CTX单冲击 13 6 4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