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施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的目标思路是 : ⑴ 积极加强发展和培养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 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本科生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注重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 中职教师在职硕士、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硕士点,并力争上博士点,争取 2006年把该专业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 ⑵ 将高素质的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 ⑶ 充分结合和利用挂靠本专业的山东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精密模具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源,结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突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科研上水平,上档次,上台阶。 ⑷ 随着 中央与地方共建机械基础实验室、山东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避免重复讲授,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并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造,通过优化组合和改造、整合和更新实验,使之成为综合性、设计性、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为本专业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必要的条件。 ⑸ 与全国有关部门企业加强联系,建立更加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与社会应用接轨。 ⑹ 积极争取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扩大与兄弟院校的办学交流。既充分吸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又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办出水平和特色。 ? 2、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效果与进一步修改调整的打算及理由 现在实行 2002、2003级教学计划执行效果虽然不错,但少量不同课程存在知识重叠,实践性教学个别内容知识需更新,专业方向仍偏少,不能满足社会需要。2005年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毕业设计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按学科培养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按照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该专业的建议,结合2002和2003年教学计划的问题,调整为4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限选课如下: ⑴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电气控制技术、特种加工、 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数控机床 。 ⑵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学、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 CAD/CAM、网络协同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 ⑶ 先进制造技术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特种与精密加工、先进制造技术。 ⑷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方向: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 CAD技术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系统设计、工业设备及其自动化、机械创新设计、现代设计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机械优化设计。 新的教学计划突出了注重新技术新理论教学,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社会新技术需要衔接,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不重叠,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要有参观实训,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这四个方向除注重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制造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外,注重于机电产品设计与控制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于对机械系统理论个性特征的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考虑是基于培养适应本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而考虑的,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等环节体现出来。 3、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现有教师 33人 ,其中学历结构为 博士 13人,硕士11人,; 职称结构为 教授 11人,副教授12人, 讲师 4人, 高级实验师和高级工程师 2人。 目前本系承担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专科、专升本、成人教育函大专科、成人教育函大专升本的全部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还承担面向全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机械制造工艺学”。 根据本学科发展的需要,预计到 2006年底再引进博士2人,专职教师总数达到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40%(12人)。 为提高师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力,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思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为: ⒈ 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建立学术带头人负责制; ⒉ 三年内从国内重点大学分年度引进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博士4人、硕士6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