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的诊断与控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一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的诊断与控制
摘要对一起养猪场发生腹泻病的病原进行诊断,确定病原后提出针对病症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反饲预防、控制环境消毒、疫苗注射与隔离等内容,以期为猪腹泻病的诊断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321-02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meepidemicdiarrheavirus,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年龄段的猪均可发生,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1-2]。该病近年来在我国流行较为严重,多发于寒冷潮湿的季节,据报道全国有80%猪场发生仔猪腹泻,发病率约为40%,仔猪腹泻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而哺乳仔猪腹泻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2012年入冬以后,在吉林省部分养猪场出现了以新生仔猪高病死率为特征的腹泻病。现报告一起哺乳仔猪发生流行性腹泻的案例,将具体诊治过程总结如下。
1发病情况
2012年10月下旬,吉林地区某养猪场哺乳仔猪陆续出现呕吐症状,大多在吃食或吃奶后发生,紧跟着出现拉稀,粪便多呈黄色、水样,沿肛门流下,有的呈喷射状喷出,伴有腥臭味。仔猪慢慢消瘦,出现脱水和严重腹式呼吸后很快死亡,日龄越小,症状越重,发病急、传播快,7d内各生产阶段的猪均出现腹泻。大于40日龄的猪腹泻后均能康复,且无其他明显症状;10~40日龄的小猪腹泻后康复率较低,被毛蓬乱,精神萎靡,甚至成僵猪,死亡率约20%;最为严重的是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腹泻死亡率高达90%以上。该场未使用过腹泻疾病相关疫苗,往年也未曾发生过类似病情。
2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于腹泻后1~4d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超过60%。在哺乳仔猪刚开始暴发腹泻的前14d,出生后1~3日龄的仔猪病死率近100%。未死的仔猪由于缺乏母乳,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甚至因为饥饿而死亡。哺乳母猪表现食欲低下,多数母猪出现粪便稀软症状,少数母猪出现腹泻症状,持续3~5d后粪便恢复正常,泌乳减少甚至停止泌乳。
3病理变化
腹泻死亡猪只的主要病变在小肠,可见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甚至出血。哺乳仔猪的胃内充满未消化的乳糜,小肠空虚,肠壁变薄,常充满气体,偶尔可见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病变,肾脏表面有针尖状出血。
4实验室诊断
随机采集3例腹泻猪及死亡仔猪病料,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生物技术室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选取腹泻致死猪的小肠及其内容物及正在腹泻猪只的粪便等样品作为病原检测材料,采用RT-PCR方法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进行鉴别诊断。所用针对3种病毒的引物[3]见表1。上述病料经处理,提取RNA、反转录、PCR检测,相应抗原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2)可判断出该场猪腹泻主要病原是流行性腹泻病毒[4-5]。
5防治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
对哺乳仔猪首先必须做好保温措施,特别是保温箱等局部的保温,7日龄内的仔猪,注意控制产房温度,尽量使其保持在20℃以上。当哺乳母猪乳水较差时,应及时进行交叉寄养或人工饲喂,防止仔猪饿死。同时通过调整饲料营养水平或添加催乳剂等来增加母猪乳水。对于正在发病的保育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可适当限制喂饲,并尽量喂湿拌料。另外,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并加入一定量抗酸抗碱的抗生素制成补液盐水,提前预热至35℃后,进行腹腔补液,每次30mL,2次/d。
5.2返饲预防
利用发病24h内的哺乳仔猪小肠管及其内容物、粪便等破碎,匀浆后与适量饲料、水混合,加上一定剂量抗生素和纯牛乳,并添加电解多维,防止酸中毒;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如金霉素、阿莫西林等,防止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继发感染。每头仔猪的小肠及内容物可以返饲约80头母猪。返饲2次,间隔7d,并及时跟踪判断返饲效果。
5.3控制环境消毒
加强卫生消毒措施,对要进入分娩舍的母猪进行全身消毒,特别是乳房。还有应严格做好全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对分娩舍、保育舍和小猪舍严格实行全进全出。每天对猪舍内外使用0.3%过氧乙酸溶液喷雾1次。各猪舍用具每天用0.3%过氧乙酸浸泡1次。
5.4疫苗注射与隔离
在返饲后14d,全群公猪、母猪、保育猪、生长猪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