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国际比较 启示 论文摘要: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经过不断变革与创新而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又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对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等教育史学家一般倾向于认为,研究生教育正式成立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以1876年约翰#8226;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为标志。众所周知,从研究生院的成立到现在各国蓬勃兴起的研究生教育,其发展历程已有百年。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许多令人肯定的成绩。但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培养水平达不到社会所期待的高度。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数量增长和质量下降的现象。为此,有些学者就提出改变我国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接近或等同于西方某些高水平大学。不可否认西方某些高水平大学的培养模式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但客观来讲,任何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模式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取决于模式本身与时代特征、文化传统之间是否切合。在进行比较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培养模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应该对各国的培养模式进行历史分析,从多方面找出现象背后的根本之所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性机制。
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领导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其改革的核心在于将科研引入传统大学,进而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可以说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不仅奠定了德国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基础,而且还为其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柏林大学第一次致力于把专门的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要求,而把教学放在大学工作的次要要求。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开创了世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时它也引领了欧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的典型代表:其一,德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者,反映了洪堡新大学理想的要求,直至19世纪末,由于工科大学的出现,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才逐渐成为培养科学的研究者及培养工程或技术研究人员或专门人才。其二,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它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最大差别之一,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师徒关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其三,德国的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课程教学,没有课程和学分的要求,它其实是一个研究阶段或研究过程,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较为独立的研究活动,同时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其四,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助教或助研培养体制,研究生培养阶段,要求担任助研和助教工作,一方面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研究生教育经费问题。
2、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美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的学术模式影响颇大,布鲁贝克教授曾指出:“德国大学的学术成就对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是现代文化史上最有意义的话题之一”。鲍德里奇也曾认为:“这种德国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单一的因素影响都大。它给予美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动力,并永远彻底地改变了美国教育的特征”。“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模式的最高学府”,“决定它应该完全是一所按照德国模式的研究生院”美国把其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之研究所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之上的研究生院制,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两级,硕士生教育既可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教育,可也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其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突破了德国模式的传统的、单一的、重纯科学的、纯理论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体现为多元化的教育目标,较注重对应用性或者说功利性目标的追求。其三,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为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式,培养过程形式化,培养计划标准化,教育管理专业化、制度化。其四,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其研究生教育计划包括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等几大部分,其中课程学习是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环节,这在其研究生修业计划,尤其是博士生计划中表现比较明显。其五,开创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的研究人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