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要与陌生人说话.doc

发布:2017-06-04约1.6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发表了一本引发社会各界共鸣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称:“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 虽然笔者早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处于低迷状态心知肚明,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甚至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也空前的低。但看了这份把社会信任度数据化的报告之后,笔者仍感到震撼不已 记得少年时家家户户可以在炎热的仲夏夜开着门窗安眠; 记得少年时邻家丢失的孩子会被不知名的叔叔安然送回到父母身边; …… 不知何时,邻里之间已隔着“猫眼”相望,比邻若天涯; 不知何时,路人视摔倒在地的老人如无物,漠然远去; …… 记得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不止一次强调,对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仅仅停留在了口头和文件中,政府官员更关注的还是GDP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政绩和乌纱帽。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芸芸众生无不在为生计奔波,莘莘学子尚未毕业就忙于考各种证书,以为今后谋个理想的职业。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之巨,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精神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国人之所以弃精神文明于不顾,是因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存在后顾之忧。住房、医疗、养老,关系民生的所有重大事宜均缺乏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要求老百姓空谈精神文明建设? 在有关国际机构所做的相关民调中,欧洲国家的幸福指数相对是比较高的。以德国为例,德国虽然与北欧那些高福利国家不能相比,但总体而言也算是一个福利国家。员工收入的近半数用于缴纳各种税收,而政府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德国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基本是免费的。即便是住房方面,德国人也不必为此担忧。在2009年之前的30年中,德国的房价平均上涨了60%,但同期个人收入则增长三倍。以2009年为例,德国人的平均月收入为2400~3000欧元,普通住宅的每平米均价为1000~2000欧元,远低于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水平,而德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则是我国的10~20倍。即便近年来受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境外资本出于避险,近两年纷纷涌入经济稳定的德国,导致德国房地产市场升温,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现象,但无论如何也没有中国国内这种翻番的涨价现象 撇开社会性质不谈,在德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童有所学、民有所居,是值得我们羡慕嫉妒的。即便周边有些国家的失业率已高达20%以上,德国的失业率也仍保持在个位数并稳中有降。在生活、工作均有保障的情况下,德国人自然珍惜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 在超市,一位年迈的妇女不慎将购物筐打翻,身边的人纷纷帮着将物品捡起重新放入筐内; 默克尔总理在国事之余常到超市购物,行使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而周围人视如寻常; 前联邦议院副议长将公务出差乘飞机时挣得的知音卡积分用于私人旅行被揭露后,被迫引咎辞职; 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肇事方只须将自己保险公司的名片交给对方,而对方在修完车后将账单直接寄给肇事一方的保险公司即可。没有纠缠、没有围观、没有由此产生的堵车,更没有当街斗殴; …… 信任缺失或许是社会转型阶段难以避免的一个现象,政府不应归咎于公民素质低,而应反思政策的缺失,甚至是许多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所致 在社会信任度下跌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迷失。与过去整个社会单一的价值观相比,当下每个社会阶层由于利益的不同而对价值观的诉求也呈多元化的态势。西方价值观对处于价值观迷失或正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我国部分人群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重塑社会信用的过程中,道德体系的重塑是一方面,但以法律制度来推动和保障社会信用及道德体系的重塑尤为重要。如果社会诚信重新建立起来,又何惧与陌生人说话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