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设想(上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设想(上篇)
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蒋希 刘艺琳
[摘要]在现行行政区划下,成都市存在着一、二、三圈层的划分,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城市和乡镇分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有着一定的阻碍和磕绊。本文从摈弃旧有城乡分割观念出发,提出融合一、二圈层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试图建立一个超大 主城区,以使原一、二圈层的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进而为世界田园城市建设的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行政条件和广阔的操作空间。
[关键词] 城乡一体 一、二圈层 行政区划 调整
一、前言
成都从2003年开始至今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07年获批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对成都多年来城市化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大机遇。2009年年底,又提出了“成都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这是我市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至今的一个升华。
成都市现存的行政区划是上个世纪90代年初划定的,即将原东、西城区和金牛区(郊区)三个区调整为现在的五城区,即行政区划调整使东、西城区突破老金牛区对东、西城区的合围,使成都市 主城区的发展从此驶上快车道,同时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二、三圈层的划分。原中心城区五大区为第一圈层,新都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龙泉驿区为第二圈层(清白江区区界不与第一圈层接壤,故本文中的第二圈层不考虑清白江区),其余各县市为第三圈层。在传统的规划和人们的观念中,第一圈层的五大城区才是真正的中心城市,而其余圈层都是郊区。于是城乡分而治之,在行政上难以融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政策及观念上的存在着层层障碍和明显的标准差异,成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严重阻碍。
二、调整行政区划是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伴随20年来不变的行政区划而产生的城乡分布旧格局和人们心中业已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已经具备了或接近第一圈层的经济地位和地理特征的近郊区有着不同于五大城区的明显区隔和心理碍障,例如在政策及观念上的存在着层层障碍,在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标准差异。同时第二圈层处于中心城区的外围,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较小,城市化进程相对主城区明显较慢。
由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的行政指导占据重要地位,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区(县)地方政府对土地、区域的利益有着本能的渴求,难以避免利益的博弈,资源需求的冲突和重复建设的矛盾,各区(县)政府按行政区划来着眼区域经济发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成事实。在现有一、二圈层划分治理的体制下,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城市和乡镇分割。为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必须从根本上全面破除,成都市现有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刚性约束,行政区划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阻碍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和速度。从而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起着明显的迟滞作用。
为此我们提出对已经存在了20年未曾变动的成都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期能够让合理的行政区划成为我们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伟大目标的重要推进器。
图一 成都市现行行政区划示意图
三、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选择
1、一、二圈层融合是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必然趋势
目前成都市域面积为1239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面积为466平方千米,所谓第二圈层的近郊区包括龙泉驿区、双流县、温江区、郫县、新都区,总共面积为282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土地面积仅占据市域面积26%。第一圈层与第二圈层的许多城镇已在近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逐步融合,如新都大丰镇、双流华阳镇,郫县犀浦镇以及温江柳城镇已经或正在成为成都中心城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第一圈层和第二圈层的交汇处,即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也处处呈现出城市化特点,例如双流华阳与武侯、锦江区连接带天府大道两侧,贯通温江区与青羊区的光华大道片区,串起郫县犀浦与金牛区羊西沿线,城乡界线已经模糊或正在消失,城乡一体已不可剥离,第二圈层要融入第一圈层成为必然的趋势。
同时今年年初出炉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中,进行了全新产业功能布局。在四大总体功能区和产业功能性规划中已去掉了行政区划的界线,转而侧重于经济区域的规划。不管是中心城区还是第二圈层所在的温江、郫县、新都、龙泉、双流等区县,在规划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个区县都是成都市城市区域重要组成部份,一二圈层的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行政区划调整设想方案
我们作出了在行政区划上取消第二圈层,使一、二圈层融合,建立一个由若干新区构成的超大主城区的设想。一是以形成大行政区划,以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降低资源消耗,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市场运作空间。二是摆脱仅以五城区为中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