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2.4--油气成因模式.ppt

发布:2018-06-29约4.95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产物:甲烷 —— 碳沥青或石墨 作用特点: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进一步缩聚,H/C原子比降到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最终干酪根将形成碳沥青或石墨。 (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木栓质体来源于高等植物,由木栓脂和蜡质组成,在低热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Brooks和Smith等证明了陆生植物的生油能力; 发现了来源于富氢壳质组的原油,与树脂体输入有关的凝析油,与煤系地层有关的油田——这些原油主要来源于腐殖型有机质,显示典型煤成油的特征。 (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藻类以蛋白质和脂肪物质含量高为特征。 藻的生物类脂物结构简单,在低温还原条件下,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烷烃。 (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 S—S键平均键能为250kj/mol, S—C键约为275kj/mol, C—C键则为350kj/mol. 低温降解作用,S—S和S—C键易断裂,富硫大分子可早期降解形成低熟油。 一般相对密度较高,也有低熟凝析油和轻质油。 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相对含量较高,饱/芳比低。 4. 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低熟油的地质模型 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型 “低熟油理论”是石油早期成因说的重新认识和对晚期成因说的补充。 在低熟油成因机理中,既有生物有机质简单变化的早期生油,也有特定干酪根组分的低温演化生油,而且最主要的是后者,这进一步表明干酪根晚期生油理论的合理性。 1. 煤成油 煤和煤系地层中腐殖型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类。 (二)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及生烃模式 煤系地层存在大量甲烷——公认之事实 能否形成大量液态烃类并聚集成工业油藏?——有争议。 由于煤系产生于沼泽环境,其有机质来源和赋存方式与一般的烃源岩有明显不同,而且油田和煤田的分布(地区和层位)大多都不一致,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成油。 * * 第四节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在还原-强还原环境下进行的。初期受细菌生物化学作用控制,中、后期受温度控制。 随埋深增大,温度增高,有机质逐步地连续地向油气转化(为一连续过程)。不同深度范围促使其转化的地质和理化条件不同,产物有明显不同,反映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沉积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重叠) 埋深:0-1500 温度:10~60℃ 演化阶段:Ro<0.5%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 ; 碳化作用中的泥炭-褐煤阶段; 作用因素:厌氧细菌 作用:生物降解 (一)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产物:气态烃,干酪根,少量的未熟油 有机质: 部分被氧化 可溶部分:气态烃 散失 不溶部分:干酪根 气体特征:甲烷含量:95% ,属于干气; 甲烷C同位素异常低-55—85% 可以富集成特大型气藏,柴达木盆地的涩北气田。 烃类组成的特征——在有机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高分子量化合物为主,显示萘和四芳烃双峰 四环分子显畸峰 高分子量正烷烃C22~C34范围内有明显的奇数碳优势 埋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