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a.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DZ/T0206-2002)
1 范围(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略)
3 勘查的目的任务(略)
4 勘查研究程度
4.1 地质研究程度
4.1.1 预查阶段
收集、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资料,对预查区发现的矿点、矿化点的分布范围和成矿远景进行研究,经初步野外工作,并将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矿床进行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产潜力区。
4.1.2 普查阶段
收集、研究区域的地质和矿产资料,根据区域内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化点的成矿、控矿条件和分布规律,在研究的基础上,投入数量有限的工作量,寻找、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床(层)和矿点,提出可供详查的工作区。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含矿层位、岩性和厚度。
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构造、岩浆岩、矿化地质特征。
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及矿体中的夹石分布等。
大致查明直接位于不整合面上矿体的下伏岩层及不整合面的变化特点。
大致查明矿体(层)在走向、倾向上矿石质量变化特征。
大致查明风化淋滤作用对矿体的影响。
4.1.3 详查阶段
4.1.3.1 区域地质研究
收集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区域内的其他矿产资料,研究控矿条件和分布规律。
4.1.3.2 矿区(床)地质研究
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
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层)的较大地质构造的规模、产状及分布范围。
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类型、岩性、产状、形态、规模、时代、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确定对矿体的影响程度。
对风化矿床,应调查风化壳剖面,确定不同深度的矿物组合及其变化规律;对风化淋积型矿床,应调查矿体底板岩溶的分布规律;对热液蚀变型矿床,应划分蚀变相带,确定各相带的矿物组合,矿体在相带的位置及其变化规律;对沉积型矿床,应调查沉积环境。
4.1.3.3 矿体(层)地质研究
基本查明矿体(层)的赋存部位、空间分布范围、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夹石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对直接位于不整合面上的矿体,要基本查明不整合面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矿体厚度的影响。
基本查明矿体(层)在走向、倾向上矿石质量变化特征,矿物组合及分布规律。
基本查明风化作用、淋滤作用对已形成矿体的影响,阐述围岩岩性、厚度及分布范围。
4.1.4 勘探阶段
4.1.4.1 矿区(床)地质研究
详细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标志层;详细研究含矿岩系的岩性、岩相、厚度及分布规律。对控制、破坏和影响矿床的较大构造,应查明其形态、规模、产状性质及分布范围,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对矿床的影响程度;对小构造也要研究其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类型、岩性、形态、产状、规模、时代、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阐述对矿体的影响程度。
对风化型矿床,应研究风化壳剖面,确定不同深度的矿物组合及其变化规律;对风化淋积型矿床应研究矿体底板岩溶的分布规律;对热液蚀变型矿床,应划分相带,确定各相带的矿物组合、矿体在相带的位置及其变化规律;对沉积型矿床,应研究矿床的沉积环境。
4.1.4.2 矿体(层)地质研究
应详细查明矿体(层)的赋存部位、空间分布及其范围,详细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夹石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对直接位于不整合面上的矿体,要研究不整合面的变化特点及对矿体厚度的影响,详细研究矿体(层)在走向、倾向上矿石质量的变化特征。研究与矿体(层)有关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规律。
研究风化作用、淋滤作用对已形成矿体的影响,阐述围岩、构造、地理条件等与矿体贫化或富集的关系。
4.2 矿石质量研究
4.2.1 预查阶段
通过野外观测,与已知矿床矿石进行类比,大致了解矿石矿物成分、化学组分、有益或有害成分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
4.2.2 普查阶段
大致查明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特点、矿石自然类型等。
大致查明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砂质高岭土品级、夹石的分布。
大致查明蒙脱石和组分的形态、比例、颗粒及赋存状态,初步确定矿石属性,划分矿石类型。
大致查明矿化、非矿化夹石、围岩、岩性与矿体的接触关系。
4.2.3 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益或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矿石工业类型。
高岭土矿按原矿评价时,应基本查明软质高岭土和砂质高岭土各品级的淘洗率。如按淘洗精矿评价时,应基本查明各工业类型、各品级淘洗精矿和夹石的分布范围,研究其变化规律,基本查明各品级的淘洗率。
膨润土矿应基本查明蒙脱石和主要伴生组分的形态、比例、颗粒度和赋存状态,基本查明矿石属性,划分矿石类型。
耐火粘土矿应基本查明其耐火度。对软质、半软质粘土应基本查明其可塑性。
基本查明矿化、非矿化夹石和近矿围岩的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