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艺术创作价值缺失.docx

发布:2019-04-13约8.3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高校教师在充分享受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高校教师一时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开始用金钱来衡量了。   他们不再读书和思考,没有了自我超越的冲动,对艺术创作失去了激情,也不再对艺术教学有所憧憬,市场改变了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学的原始动机。   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正在淡化和缺失。   从小的方面看,作为艺术家个体的艺术生命之花正在凋谢;从宏观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层面看,后果是灾难性的。   可见,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中学术价值的回归,对于艺术家个体及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现实意义。   一、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定位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纯艺术创作上,具有非商业性特点,强调作品的思想性、批判性和当下性。   要求对艺术本体语言进行探索,强调艺术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作品的个性和新锐意识等。   其次,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要以社会对其是否需要,即社会价值有多少为基础。   真正的艺术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首要是社会价值,艺术应有对社会的启迪教育作用。   在商业价值上学术价值优先,这样才能巩固其商业价值。   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艺术创作现状来看,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围绕作品能否进入市场、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而大做文章的。   淡化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淡化了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淡化了对艺术家关于社会生活感受的真实表达,也就缺失了艺术的社会价值,同时也缺失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那么其商业价值又有多少呢?无疑是微薄的。   二、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中学术价值缺失的原因一认识生活和思考生活的缺失在理解中有所发现,由发现引发个人的思考与情感,探索美的所在。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载体,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要而产生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读图时代,照片、图片、各类图像、影像无处不在。   这使得一些高校教师有了可直接利用的创作素材,需要什么上网一搜即可。   使其对深入生活不以为然,甚至当成了一种负担和累赘,认为深入生活是老观念,会妨碍创作。   这说明我们在读图时代正逐渐远离生活,远离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如今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基本上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体验生活的方式也仅局限于走马观花。   例如许多高校的写生课一般是去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或较为偏远的乡村,注意力一般是放在人物服饰或破旧的建筑物上,并抓拍一些照片,回来后依据照片进行创作。   这种浮于表面的体验生活方式难以触及生活的本质与真相。   20世纪50、60年代的艺术家们会带上画具深入农村、工厂、部队,亲身体验火热的生活。   与农民、工人、解放军战士共同劳动生活,结下深厚的友谊。   正是他们对生活真诚的感悟与思考,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持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因此,无论艺术创作现状如何繁荣,艺术家个体或是群体都不能忽视艺术来源与生活这一真理。   要真正用艺术家的视角去认识生活和思考生活,再将所感所想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出来。   真正做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统一,使作品具有恒久的生命活力。   二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缺失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属性。   当然,以艺术创作为己任的高校教师群体也不例外。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要关注当代、关注社会,要把个人灵感和艺术家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目前高校对于某位艺术家挣了多少钱的话题被提升得太过重要了,这会在教学中产生一些误导。   在当代的艺术领域内,评判艺术的标准几乎都要用经济衡量。   艺术家的责任感在不断滑坡。   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衰退,甚至消失,似乎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一个行业标志。   有人认为纯艺术出路太少,全国大展入选不了,入选了也拿不了奖。   不如实际点,转向市场捞钱。   为了生存走市场道路本无可厚非,这也是艺术发展的趋势。   但为了名利出现了惨重的人心蜕化,那种公共道德、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被许多人当作过时的东西丢掉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三激情和才气的缺失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激情和才气构成了作品艺术价值的真正中心。   正如贝多芬所说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   有人认为,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要找到好的创作题材,能焕发出创作激情的题材。   为此,很多人去了云南、藏区等地寻找迥异的地域特点,认为只有在这里才有创作激情。   当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