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doc

发布:2017-06-06约7.87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摘 要: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是一种科技型农业、集约型农业、高效型农业。特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增长极,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创新型农业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通化市为例,对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特色农业;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区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11-0068-06 收稿日期:2016-08-10 作者简介:刘耀光(1982―),男,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当前,在同步推进新型四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显滞后。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局面,依靠山区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区农业 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平川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利用耕地广阔、土质肥沃、机械化程度较高等优势发展规模农业,提高规模效益。如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达到3600多万亩,完全采用机械化耕种、自动化收割,每年可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00亿斤以上。二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利用距离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棚膜经济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城市提供配套服务。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利用农业科技促进了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山区特色型农业现代化模式。指的是依托独有的地势风貌、生态环境和区域优势,开发并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特产品。如浙江省丽水市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山地面积占88.42%,而耕地面积只占5.52%。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丽水市主动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以建设生态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抓手,着力打造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牧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4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韩俊在《经济日报》发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没有标准和最佳 只有最适合》一文中指出,农业现代化没有标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只要是在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吉林省通化市与浙江省丽水市一样也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4.9亩,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耕地质量来看,中低产田占70%,15度以上坡耕地占50%左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0%。特别是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品,不仅使耕层越种越薄,还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从种植效益来看,农作物仍然以传统的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平均每亩地的纯利润只有600元左右。光靠种地打粮,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温饱都成问题,增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对此,笔者认为,面对通化市山多田少的现实情况,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当前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意识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既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地山区农业资源的可贵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特色农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业项目建设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上,对发展特色农业不够重视,个别地区甚至还存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从农业工作者层面来看:目前,真正了解农业发展规律的专家型人才不多,更缺乏真正具备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不能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从农民层面来看:部分农民受文化素质和传统农业思维所限,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想、不愿、也不敢放弃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去尝试发展特色农业,“只求混个肚儿圆,也不冒险去挣钱” (二)规划设计层面 尽管一些山区的农业资源丰富,但当地政府或没有制定详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或缺少开发设计,其往往只重视那些认知度比较高、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特色产业,对于目前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但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培育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摸清家底,对于到底有哪些值得开发利用的特产资源还不了解。二是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作物生长的周期相对较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