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教育目的知识结构图.doc

发布:2016-05-19约1.4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知识结构图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为主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09年辨析)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选择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也包括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片面发展。(体脑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08年辨析) 4.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是唯一途径 (二)社会生产方式 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四)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简答 1.个人本位论(卢梭) 教育目的根据个体发展需要制定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促使个体本能的发展 评价: 2.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 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 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 教育目的促使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评价 个人和社会既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又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辨析)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简答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根本途径 五、我国教育方针 新时期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集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简答、11年选择) 六、素质教育 1.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具体内涵 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两个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以下了解 四个统一: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远大理想和艰苦奋斗 五育协调 全面贯穿:横向和纵向 3.意义 了解 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有利于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七、全面发展教育 (一)智育:各育的核心 1.任务:了解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体育 2.意义 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本体意义和直接作用) 促进全面发展(物质基础)(08年选择) 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任务(根本任务:增强体质)(10年选择)(不考) 促进个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发展 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思想品德教育 输送优秀运动员 4.内容:田径运动是其他运动的基础 5.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 ※(三)美育 1.概念: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又叫审美教育 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使用。1912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德智体美四育并列 2.意义 促进智力发展,加深认识 促进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促进体育 促进劳动教育 3.任务 简答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获得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心灵美和行为美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简答 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大自然;社会日常生活 五、劳动技术教育 1.内容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