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通:从DSP到SSP.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动通:从DSP到SSP
统计数据表明,进入2014年,广告主开始把50%的互联网广告预算用于程序化购买。业内人士预测,到2019年,数字广告40%的预算将用于程序化购买。
2012年,国内第一个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TANX推出,程序化购买开始起步。同年3月,互动通推出自己的DSP平台。
2013年,程序化购买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新浪、优酷、搜狐、盛大等跟进,国内DSP平台多达50余家;每天可购买的展示广告流量达到60亿,比2012年底的30亿增长了一倍,为中国展示广告流量的三分之一。
2014年,随着程序化购买产业链不断发展,上游的DSP、Ad Exchange日趋成熟,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SSP平台面市。
相对于需求端的发展,国内供应端的发展比较缓慢,专注于流量变现优化的SSP平台,无论是数量还是已有平台的实际效果,都落后于DSP平台。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主流媒体有着广告溢价权优势,对流量变现优化的需求不太迫切;另一方面,DSP服务具有排他性,同业竞品通常不选择同一个DSP,并且DSP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媒体销售流量是向所有广告主或代理商开放的,因而SSP理论上可以对接所有DSP,优质媒体资源也相对稀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SSP要比DSP少。
SSP元年
近期,互动通推出自己的hdtSSP平台。作为国内最早推出DSP平台的企业之一,互动通推出SSP,显然是希望增强自己对上下游资源的控制能力。
在程序化购买生态链上,DSP的角色服务于广告主与代理公司,相对而言处于上游,而其下游的Ad Exchange,SSP以及DMP对服务质量、成本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DSP如果要以较低成本实现较高的效率,则要在Ad Exchange、DMP、SSP等领域进行端到端的拓展与整合。
此外,独立DSP的业务模式是通过RTB方式帮助广告主或代理商购买媒体资源,是一种纯技术服务模式,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收取技术服务费用,因此营收规模难以扩大。而主流Ad Exchange上的资源属于长尾资源,更适合中小广告主,无法满足品牌广告主的需求。从长远看,独立的第三方DSP市场空间有限。因此,很多掌握技术和媒体资源的数字营销企业在建立DSP后,大多会推出DMP或SSP作为补充,进行更全面的产业链布局。
互动通控股集团首席产品官韩啸表示,虽然此前市场上已有一些所谓的SSP,但事实上它们不具备SSP的功能,只是一种包装手段。近两年谷歌和BAT等巨头通过Ad Exchange教育市场,RTB产业链已被培育起来,DSP在去年逐渐成熟,直到今年SSP才真正具有实时程序化购买所需要的功能。因此,今年或许可以被称为“SSP元年”。
多元的程序化购买模式
由于国内程序化购买是从RTB起步,因此常常有人误将程序化购买等同于RTB。事实上,程序化购买的内涵更丰富,RTB只是其中一部分。互动通hdtSSP支持两种程序化购买模式:RTB(实时竞价)和PPB(程序化优质购买),同时支持Direct Deal定价模式,DSP可通过这些模式直接购买媒体库存。
RTB和PPB两种购买模式分别针对不同需求的广告主。目前在国内,Ad Exchange对接的广告资源以中小网站、非首屏等长尾流量为主,因此RTB购买更多被中小型企业用于效果营销。而对于品牌广告主,他们对媒体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要确保完成用户人群覆盖等KPI指标,同时也希望通过程序化购买提升营销效率。RTB这种相对粗放的公开市场竞价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营销需求,而PPB则可以满足。
与RTB不同,PPB用于购买大中型媒体首屏或非首屏的优质广告资源,例如门户网站的黄金广告位,通常这类优质资源不接入Ad Exchange,因此要采用PPB方式,实现更加精细化的人群购买。
广告主定义目标受众,系统帮助他们定向到相关的人群,为他们提出最优的媒介计划,结算方式往往采用框架协议或固定价格交易的非RTB结算。这与传统的广告主直接向媒体购买类似,其中的区别是PPB整个过程通过程序化购买的方式自动执行,提高了效率,而且广告主还可以收到实时的效果监测反馈。据艾瑞2013年发布的《中国DSP行业发展报告》,PPB避免了RTB的弱点,未来在国内市场将是程序化购买的主流方向,预计2017年所占比例将达到69%以上。
除了支持多元的购买模式,hdtSSP还支持多种API接口,简化需求端与供应端之间的操作流程,同时支持OpenRTB竞价协议。
供应端:提升媒体收益
对于SSP的直接服务对象媒体来说,hdtSSP最直接的功能是优化提升媒体收益。媒体可利用程序化售卖及传统的Ad Network方式对库存进行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