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养成教育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1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养成教育之于德育的重要意义虽已成共识但在对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解和实际操作中尚明显存在问题第一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思维惯性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评价标准考试这一原本作为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工具却成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与之相关的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上并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是达成良好学习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于是许多学校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本该作为养成教育终极目标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养成教育的宝贵品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却被忽略掉了第二重视外在养成忽视内在养成目前的养成教育实践主要体现了两种价值取向:“规范→规范”的知识性养成观和“规范→行为”的行为性养成观前者是指将道德知识的传输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表现为德育教学化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后者将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片面追求德育行为把行为凌驾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上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表面化和虚假化在这两种养成观的指导下教育者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强调“他律”的作用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内化道德规范更难以产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是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产生的稳定、自觉、持久的行为道德信念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激发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信念→行为”养成观的指导下才能具有长期稳定的自觉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成教育第三纠结于问题行为忽略发展学生的优势目前养成教育更多地将视角定格在学生表现出的所谓“问题行为”继而以帮助与被帮助的线性方式进行教育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产生的是心理上的“问题认同”接下来便将“问题”作为回避学习、逃避责任的理由最终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自暴自弃这种结果背离了养成教育的初衷养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前提是树立“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应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线性关系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中发掘闪光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调整自我认知唤醒自我悦纳
2青少年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养成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青少年养成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整体合力具体说来青少年养成教育应遵循系统化、发展化、生活化的发展路径
第一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是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功能的优化是系统功能优化的前提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条件首先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功能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提升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提高自身修养身教与言教并重以榜样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在学校教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养成观淡化教育功能的工具性搭建养成教育平台组织养成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面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社会环境方面要联合社会相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其次学校教育要充当好协调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中介角色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同时与校外相关部门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广泛利用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并积极联手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总之在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三者虽然分工不同但应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功能上的互补
第二青少年养成教育是发展化的教育青少年是发展的人这一本质特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二是青少年在某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行为”不具有终身性青少年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第一层含义要求养成教育的重点任务应具有阶段性如在初等教育阶段应重点训练学生基本的卫生习惯、遵守规则习惯、读写习惯、作息习惯等在中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人处世习惯、锻炼习惯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实践习惯、创新习惯每个阶段养成教育的任务虽有侧重但各阶段应前后连贯保持一致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后一阶段任务完成的基础后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基础上的提升第二层含义要求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不是竭力挖掘学生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正是通过“问题行为”所带来的经验才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问题行为”终有原因与学生一道寻找原因发现学生的潜能时刻抱以期望指引学生发展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养成教育不是脱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