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比较 GWP值.doc

发布:2017-06-15约7.82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温室气体 以下为百度知道关于温室气体的摘要: 详情登陆:/view/3185.htm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1820年之前,没有人问过地球是如何获取热量的这一问题。正是在那一年,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傅里叶(1768~1830年,法国数学家与埃及学家),回到法国后,他整年披着一件大衣,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热传递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地球确实将大量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但大气层还是拦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他将此比作一个巨大的钟形容器,顶端由云和气体构成,能够保留足够的热量,使得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他的论文《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发表于1824年。当时这篇论文没有被看成是他的最佳之作,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们重新记起。 其实只因为地球红外线在向太空的辐射过程中被地球周围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或化合物吸收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所以这些气体的功用和温室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近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中既包括大气层中原来就有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也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氯氟化物(CFCs)等。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 21倍,氮氧化合物更高,是二氧化碳的270倍。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氯氟甲烷(HFCs)和全氟化物(PFCs)。 地球的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下列数种:水蒸气(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由于水蒸气及臭氧的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因此在进行减量措施规划时,一般都不将这两种气体 纳入考虑。至于在1997年于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订针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包括上述所提及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以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55%。 CO2 CH4 N2O HFCs PFCs SF6 总之: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远大于)自然产生的温室气体 (让我们一起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努力吧!!!) GHG名称 GWP值 CO2(二氧化碳) 1 CH4(甲烷) 21 N2O(氧化亚氮) 310 HFCs(氢氟碳化物) 140-11700 PFCs(全氟化碳) 6500-9200 SF6(六氟化硫) 23900 所以是SF6的全球增温潜势值(GWP)最高。 联合国在清洁发展机制中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 CO2 CH4 N2O HFCs PFCs SF6 温室气体聚集在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阻碍地表热量向地外散发,长期作用的结果而导致地球升温,也即全球变暖。 李玉辉 程仕才 时腾飞 丁睿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引言: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 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 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 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说来从20 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 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 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 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 月16 日正式生效。 一,全球正在变暖 众所周知,近百年来,全球的地面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