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nk0738成果四:浅议中国私立博物馆的发展.pdf

发布:2017-12-18约1.02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议中国私立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文化起源很早,公元前 283年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是比较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座 博物馆。到十七世界,欧洲思想文化经历了大变革,收藏的内容摆脱了搜珍猎奇的狭小范围, 扩展到各种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动植物等自然科学标本,为近代意义的博物馆的出现奠定 1 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博物馆事业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近百年的事。19世纪末 了物质基础。 到 20 世纪初的时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外国教会或者传教士在上海、天津、济南等沿海开 埠口岸地位先后开办了一些博物馆: 1868 年由法国耶稣会士韩伯禄(又名韩德)创建震旦博 物院,1874 年由亚洲文会中国支会创立上海亚洲文会博物院,1887 年由英国浸礼会教士怀 恩光创办了济南广智院,1904 年由法国传教士在天津创办了华北博物院,1914 年由法国人 桑志华在天津创办北疆博物院。这些博物馆可谓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开端。直到 1905 年,爱 国民族实业家张謇历经周折在家乡南通创办了南通博物馆,中国人才有了自己建立的第一个 近代意义的博物馆。 但受限于中国的社会大环境,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 世纪初期,中国战 乱纷纷,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事业也进入了萧条时期。新中国成立 后开始加大对国立博物馆的投入,相继建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 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博物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新中国建立以来强调“一大 2 二公”的经济体制,以及一些文化政策上的失误,私立博物馆事业基本没有发展的空间。  甚至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物保护法》对私人文物收藏和交易的限制,收藏家不敢将自 己的收藏公之于市。这一阶段,文物交易的黑市场严重,大量珍贵文物以“高值低价”流失 到国外。 中国私人博物馆实际上的发展还是近十几年的事。1996 年,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 在北京建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这算是全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尤其是 2002 年《文物 保护法》修定,对私人文物收藏、交易这十几年来,中国私人博物馆发展迅速,据统计,目 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私人博物馆有三四百家,占博物馆总数的 20%。尽管如此迅速,中国私人 3 博物馆的发展仍然是“看得见的未来,走不完的摸索” ,各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障碍。 一、私人博物馆——博物馆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乱世存金银,盛世兴收藏“,中国自古就有着深厚的收藏文化。自国家产生的数千年 来,收藏就一直存在着“搜宝纳库”和“藏宝于民”两种形式。收藏是博物馆文化的起源。 博物馆是一个搜集、保藏、研究、陈列、展览有关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 术等方面的文物和标本的场所,是国民历史文化教育的机构。按照博物馆的归属划分,博物 馆可分为国立和私立两大类型。依靠国有的收藏建立起来的,所有权、归属权属于国家或政 府的博物馆,我们称之为“国立博物馆”;而由私人(企)依靠自身收藏而创办的,其所有 权、归属权属于私人(企)的博物馆,我们称之为“私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主要 来自于考古发掘和捐赠等正常渠道;而私立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主要是家族传承或散落民间的 文物、民俗艺术品。 私立博物馆像是一个民族文化碎片的收集者,它深入民间,侧重于个性化的专题收藏, 关注被国立博物馆忽视的角落,能掌握到国家了解不到的信息。它的藏品往往具有“新、奇、 特”的特点,代表民族个性文化和创造力,有的藏品甚至是对绝迹文化的再现。私立博物馆 对散落在民间的文博物品进行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具有灵活性、执著性和示范带动性, 有助于加强社会收藏实力和社会整体文化实力。 私立博物馆的出现,有效地填补了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空缺,使博物馆的种类更加丰富, 同时,沉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使文物有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中华   1 于萍.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苏州大学.2003 年   2 张展. 论中国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北京文博.2006 年 4 月6日.   3 王申娜.私人博物馆的市场之路.南方日报.2007 年 12 月 28 日. 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