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pptx

发布:2024-06-17约3.22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

汇报人:

2024-02-07

Contents

目录

深基坑支护概述

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管理策略及实施方法探讨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案例分析:成功实践分享

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深基坑支护概述

01

深基坑支护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定义

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止坍塌和滑坡等事故的发生,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目的

放坡开挖及简易支护

悬臂式支护结构

重力式支护结构

内支撑支护结构

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基坑深度较浅的情况,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对场地要求较高。

依靠墙体自重和基底摩擦力来抵抗土压力和水压力,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基坑深度适中的情况。

适用于基坑深度较大、土质较好的情况,利用支护结构自身的刚度和稳定性来抵抗土压力和水压力。

通过设置内支撑体系来增强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适用于基坑深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

设计原则

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施工、保护环境。

设计要求

确保支护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满足地下结构施工对空间和时间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和相邻建筑的影响;便于监测和维护。

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02

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方法。

开挖顺序与方法

土方开挖注意事项

回填土方要求

注意保护测量控制桩和基坑周围的地面,避免扰动基土、超挖或破坏基土结构。

回填前应清除基底杂物,选用合适的回填材料,分层夯实,确保回填土方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03

02

01

支护结构类型选择

根据基坑深度、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支护结构类型,如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等。

支护结构施工流程

制定详细的施工流程,包括测量放线、开挖土方、支护结构安装与拆除等步骤。

支护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加强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其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03

降水与排水效果监测

定期对降水与排水效果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基坑干燥。

01

降水方法选择

根据地质条件、基坑深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水方法,如井点降水、明沟排水等。

02

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集水井等设施,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基坑积水。

1

2

3

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等,重点监测支护结构变形、土体位移等关键指标。

监测项目与内容

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如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等,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监测方法与技术

将监测数据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报等功能,为施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信息化施工应用

管理策略及实施方法探讨

03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行为。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实施安全教育培训

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开展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

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建立应急预案与救援机制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资源配备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

加强现场调度与协调

实施进度监测与预警

建立进度奖惩机制

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调度和协调,确保各道工序有序衔接。

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测,发现进度偏差及时预警并采取纠偏措施。

对按时完成任务的班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拖延工期的进行处罚。

A

B

C

D

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根据工程预算和盈利要求,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

实施成本节约措施

从材料采购、设备租赁、人工费用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成本节约措施。

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

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实时核算和分析,发现成本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建立成本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成本职责,对出现的成本超支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04

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条件、荷载及施工工况,确保支护结构安全稳定。

加强施工现场监测,及时发现支护结构变形、开裂等异常情况。

选用可靠的支护材料和构配件,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失稳风险应对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A

B

C

D

采取隔离、加固、保护等措施,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全面了解周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设施情况,评估对深基坑施工的影响。

监测周边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应对措施。

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及时解释施工影响及采取的措施,争取理解和支持。

明确突发事件报告、响应、处置和恢复等流程,确保迅速有效应对。

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