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东西方食品文化的比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达到“色、香、味”,中餐的做法很多,可分 成煮、烤、蒸、炒、炸5 大类。具体分类如下: 煮(煮、煨、炖、焖、熬、氽、炝、涮、烀、 扒、焯);烤(烤、烙);蒸(蒸、火通);炒 (炒、烩、熘、烹);炸(炸、煎、氽),中华 民族为此产生了诸多菜系和流派,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 系,光是刀工就有数十余种,可以把菜切成丝、 片、丁、块、条、泥等等。 三、烹饪方式的差异 ◆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 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 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 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 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 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牛排 四、用餐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 ◆而西方餐具以刀、叉、匙三件为主。多种餐具拥有一种用途,分工细致,如刀是切割,叉是进食,合起来供进食用。西方的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 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学会使用锐器捕猎。这种倾向反映到餐具中就是又切又割、又戳又扎的刀叉。 ◆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五、导致东西方食品文化差异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政治因素 (四)宗教因素 (一)历史因素 中国人重视吃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民间语言。爱和恨这两种极端的感情,都可以用吃来表示。女子漂亮招人喜爱,说是“秀色可餐”,对憎恶的仇人,则要“寝皮食肉”,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经常以冷饮为辅,在餐桌上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那舌头一经冰镇,味觉神经都已麻木,什么味也感觉不出来了。 中世纪的宴会 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一般来说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罗斯的罗宋汤,是以多种荤素原料集一锅而熬成的之外,一般正菜中的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 罗宋汤 (二) 自然因素 由于各地地理条件和气候多样复杂,整个人类居住范围南北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包括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沙漠等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造成了世界各地的食物原料和口味不同。 种植和加工出口的中国茶叶 (三) 政治因素 古人把争夺江山社稷,获取千秋霸业这等残酷而庄严的事情称之为“群雄逐鹿”、“问鼎中原”。所谓“鹿”,就是一头肥硕的可以食用的动物,所谓“鼎”,就是专门用来煮东西吃的大锅。古今英雄们都喜欢以饮食之道来比喻国家大事与政治谋略。由此可见,饮食与政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二桃杀三士 杯酒释兵权 宋朝期,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也是终日害怕那帮跟他一块打江山的兄弟会利用手中的兵权,对自己不利,会窥视着他的宝座,贪图江山。左思右想后,约徐达一干有功人等前来饮酒,在酒桌上一席话说得众大臣是汗流浃背,只有拱手交出兵权,解甲归田,演出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政治好戏。 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食品文化的交流。和平时期 的商旅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可以说,在食文化和更广泛意义的文化交流史上,发韧之早,范围之广,频率之高,渗透与习染能力 之强,都是以商旅为最的。 青梅煮酒论英雄 (四)宗教因素 东西方国家宗教信仰不同,饮食文化也大相径庭。 1.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道家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饮食烹饪特点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