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生命线.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生命线 煤矿严峻的安全形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原因究竟是什么?开滦集团公司“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课题研究成果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要实现安全本质型,首先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煤矿能否实现安全生产,这与我们正在开展的引进杜邦安全理念、实行安全自主管理是不谋而合的。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决定性的要素。长期以来,各级管理者抓安全的指导思想、管理理念,始终没有把人摆到主体位置上,“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着力摆脱以“事”和“物”为中心的管理,上升到“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境界,积极推进安全自主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报今日全文刊登开滦集团公司“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课题研究成果,其目的就是大力倡导以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为引领,以培育员工自觉、规范、精细的安全行为为基本点,全面推进安全自主管理,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和长期稳定。 煤矿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们围绕如何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初步形成了“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研究成果。并于去年10月,在开滦集团公司开始推广。 一、为什么提出“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命题 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对煤矿安全管理从思想、目标、制度、工作方式、技术手段、物质投入、现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新角度深层次的开发与提升。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诸多要素中,什么是最基础的要素?我们曾经过了一个苦苦思索、多方探求的过程,之所以提出“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课题,原因有三点: 第一、从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看,管理思想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近年来,开滦集团公司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安全技术培训等综合管理措施,努力构建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日益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的时代潮流,面对国内外安全管理的先进水平,用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审视我们的安全工作,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百万吨死亡率始终在—左右徘徊,仿佛遇到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面对现状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安全还是没把握?是领导重视不够?显然不是,各级领导在安全上应该是关注最多,花费精力最大的;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投入不够、装备不行?都不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透过诸多安全事故的原因,我们深深感到,煤矿安全现状之所以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关键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的问题。各级领导虽然重视安全,但在安全决策导向上,是重结果、重指标,而缺乏对过程的精细控制,从决策上就谋求为员工创造“想不安全都不容易”的指导思想还有欠缺;开滦历史上形成的安全制度很多,很复杂,但这些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罚与整治。缺乏注重对人的自觉性的培养与启发。企业的安全生产离不开人的自觉,实践已经雄辩的证实,仅靠制度对10万开滦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行控制是不够的。近年来,我们的生产技术装备虽然有了大幅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我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却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人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机——物——法——环整个系统的本质安全仍难以实现良性运转。总之,说到底,现实的安全管理并没有跳出“以事为中心”、“以物为中心”的旧有模 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尚未普遍树立起来。由此,我们感到,要真正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必须在管理思想上有一个新的突破。那就是:在加大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同时,着手培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使每一名员工从精神素质和行为规范上实现本质型安全,这既是一项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又是十分紧迫的现实管理任务。 第二,从煤矿的特殊环境和案例分析上看,对“人”的塑造迫在眉睫。煤矿是特殊行业,矿工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特点,不仅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直接影响着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走向。 首先,从文化角度看,煤矿具有艰苦性、高危性,这种特性一方面,铸就了矿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累、特别能战斗的行业性格;另一方面,对人的意识、生理、心理又是一种极大的压抑。逆反、恐惧、摆脱,成为井下工人鲜明而强烈的心理特征。为数众多的矿工不安心井下,队伍稳定是煤矿企业特有的难题。艰苦性、高危性同样使一些管技人员不安心于在井下巡查、盯岗。煤矿的这些特性也使人们形成了“搞煤矿出事故必不可免”的错误观念,制约着安全工作向本质型发展。 其次,从煤矿作业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对人的影响看。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必须不断的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它也给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煤矿就是粗拉活”、“得过且过”等临时观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