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喹诺酮类、磺胺类和其他合成抗菌药物.ppt

发布:2017-10-27约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概述】 含有4-喹酮母核的合成抗菌药。 第一代(60年代):萘啶酸。 抗G-杆菌,临床已淘汰。 第二代(70年代):吡哌酸等。 抗G-杆菌为主,临床已少用。 第三代(80年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抗G-杆菌及G+球菌,用于泌尿道、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等各组织、系统感染。 第四代(90年代):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抗G-菌、G+菌及厌氧菌,用于各组织、系统感染。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G-菌,抑制DNA回旋酶 G+菌,抑制拓扑异构酶IV 人类—拓扑异构酶II 【耐药机制】 1、改变靶位结构 2、降低膜通透性 3、增强主动外排 【共性】 1、抗菌谱广。 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 3、不良反应少。 4、适用于敏感菌所致泌尿道、呼吸道、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前列腺炎、淋病等。 二、各种常用的喹诺酮类 主要为第三代喹诺酮:氟喹诺酮 1、诺氟沙星: 第1个氟喹诺酮类药。 2、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药浓度高而持久。 不良反应少。用于全身感染。 3、环丙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最强。 4、氟罗沙星: 体内抗菌活性最强。 5、司帕沙星: 长效。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第四代喹诺酮: 莫西沙星: 口服吸收率为90%,体内分布较环丙沙星广,t1/2 为12~15 h。 对多数阳性和阴性菌、厌氧菌、结核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作用强;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和衣原体作用明显强于环丙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超过司氟沙星。 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少,至今未见严重过敏反应,几乎没有光敏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 ①胃肠道反应; 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昏、头痛、失眠、眩晕、情绪不安等,严重时偶见复视、抽搐、神志改变和幻觉、幻视; ③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和皮疹,个别病人出现光敏性皮炎; ④软骨损害:少数可出现关节疼痛和炎症(水肿),所以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耐药 中国:60%-80% 国际:<20% 医源性滥用 “无抗奶” 畜牧业滥用: 养鱼池内有厚厚的诺氟沙星;牛的存栏数只是丹麦的1/10,而养牛用喹诺酮又是丹麦的10倍。 第二节 磺胺类 【构效关系】 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 SO2NHR1 R2 HN 1、对位游离氨基是抗菌活性必需基团; 2、R1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杂环取代,则抗菌作用增强; 3、R2上的一个氢原子被酰胺化,则抗菌作用消失。 【作用机制】 磺胺类与PABA化构相似,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通过干扰细菌叶酸代谢而抑菌。 二氢蝶啶 + PABA 二氢叶酸 合成酶 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活化型四氢叶酸 前体物 核酸蛋白质 人及动物 磺胺药作用点 对磺胺药敏感的微生物 TMP、乙胺嘧啶作用点 叶酸 【常用药物】 1、用于全身性感染:口服易吸收,根据t1/2分: 短效类(5~6h):SIZ。 中效类(10~11h):SD、SMZ。 长效类(>24h):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多辛(SDM)。 2、 用于肠道感染:如柳氮磺吡啶(SASP) 。 3、外用:SML、SD-Ag、磺胺醋酰钠(SA-Na)。用于创面感染、沙眼和眼部感染。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引起结晶尿、血尿、管型尿,以SD常见,SMZ大量久用会出现。 2、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易发生,磺胺类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用药前需询问过敏史。 3、造血功能反应:偶见粒细胞减少,再障及血小板减少症。 4、肝损害: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见急性肝坏死。 5、其他:中枢抑制,胃肠道反应,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忌用。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一、甲氧苄啶(TMP)—抗菌增效剂 【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磺胺类相似,但抗菌作用较强,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机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和利用。TMP与磺胺药合用,可使细菌的四氢叶酸的合成受到双重阻断,使磺胺药的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出现杀菌作用,并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TMP还可增强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的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常与SMZ或SD合用或制成复方制剂,如复方甲恶唑片(复方新诺明片)。 【不良反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