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考试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文学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目的:使学生了解水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了解水文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掌握基本的水文学概念和水文学方法,熟悉水文学的一般性、普遍性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水文水资源专业各门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研究水文现象的三大途径:成因分析途径、数理统计途径、地理综合法途径的基本思想,掌握理解各种途径具体实现的成熟的水文学方法,以及方法本身依据的原理。了解径流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计算方法所依据的原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种时间尺度的水文要素量,如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分布和计算方法的原理。掌握产流和汇流理论和方法。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水汽、降水(降雨、降雪,冰雹,霜冻)、河川径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结冰等水体以气态、液态、固态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中的水体和水文现象与生活中遇到的水体和水现象之间的区别。
⑵自然界中的水文现象及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水汽输送,降水过程,河川径流形成和变化,湖泊、沼泽、冰川、积雪的形成和演变,干旱现象,河流冰情等水文现象的描述。
水文学的学科分支及主要研究内容:
a水文学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中水分的形成、水汽的输送及分布规律。
b海洋水文学,主要研究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海水的运动和各种海洋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盐度、密度、水色、透明度等;海洋现象如洋流、潮汐、波浪、泥沙等。
c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大陆表面上各种水体的水文现象,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①河川水文学,②湖泊(水库)水文学,③沼泽水文学,④冰川水文学;⑤河口水文学。
d地下水文学,主要研究地壳表层内的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运动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⑶水文现象的基本特性
说明水文现象的时程变化和地区分布特征的含义,阐述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存在周期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相似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特征。阐述时程变化的周期性和随机性的根源。说明地区分布上的相似性是由大尺度的气象和地理特征决定,特殊性是由具体流域或地区的下垫面条件,如土壤、岩石、植被、地形地貌、河网等较小尺度特征造成的。
⑷水文现象的研究途径
水文成因分析途径:根据水文站网和室外、室内试验的观测资料,从物理成因出发,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以阐明水文现象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揭示水文现象的成因规律,建立水文现象各要素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
数理统计途径:基于水文现象具有的随机特性,根据概率理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长期实测所获得的水文资料,求得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汁规律。
地理综合途径:气候因素和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分布具有地区特征。从而使水文现象的变化在地区的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建立水文现象的地区性经验公式,也可与地图结合在一起绘制水文特征的等值线等,以分析水文现象的地区特性,揭示水文现象的地区分布规律。
着重阐述三种途径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质。说明不同途径的优点和局限,以及它们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生产和科研中的不同用途。
⑸水文学的发展历程
阐述水文学科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以及当前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
2.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分循环的描述。中国五大水分循环系统介绍。强调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是水文现象所遵循的最基本规律。
水分循环的影响因素:a气象因素,如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等;b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c是人类活动,包括各种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d是地地位置。强调气象因素是影响水分循环的主导因素。
⑵水量平衡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通过几个具体水量平衡方程的建立来说明水量平衡的含义。指出建立方程时必须明确研究范围和时段。举例说明水量平衡原理在检查水文成果时的重要应用。
3.河流及流域特征
河流的形成。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的特征。
⑵河流基本特征*
河流的长度及测量计算方法,河流横断面和纵断面及测量计算方法。单式断面和复式断面的概念。河道纵比降及测量计算方法。
⑶水系及河流地貌定律
斯持拉勒(strahlcr)河流分级法。河数律、河长律、面积律和河流比降律的内容和公式。
⑸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
4.径流形成过程
⑵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径流的影响情况分析。
⑶量过程及其组成流量过程线的特征点,流量过程的水源组成
⑷径流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径流系数的定义和计算。
⑸河川径流情势我国河川径流分布
河川径流情势的含义,河川径流的时程变化特征,径流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洪、枯水特征及水温冰情特征。我国河川年径流的地理分布概述。
5.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