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ppt

发布:2018-04-14约4.22千字共8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内因子(壁细胞分泌): ① 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② 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二)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盐酸、脂肪、高渗溶液、肠抑胃素 四.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一)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1.迷走神经兴奋 2.胃泌素 3.组织胺 4.氨基酸与多肽 五.胃的运动及其调节 (一)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食团入胃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起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 2.紧张性收缩:胃充满食物后开始的缓慢、持续收缩。 3.蠕动:朝幽门方向推进的环形收缩波,是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二)胃运动的调节 1.神经性调节 2.体液调节:促胃液素、肠抑胃素 (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1.胃的排空:指胃的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影响排空的因素: 1)胃内促排空因素:食物刺激胃运动使胃内压增高促进排空。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肠-胃反射、肠抑胃素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一.小肠的位置与形态 小肠的组织结构 二.小肠液的分泌与调节 (一)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粘液 (二)小肠腺的分泌 是弱碱性液体,pH:7.8-8.0,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 (1~3L/日) 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小肠粘膜。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三)小肠的分泌主要受小肠壁内神经反射调节 肠粘膜 食 糜 局部反射 肠 腺 小肠液 迷走神经 肠泌素 组胺 胃泌素 促胰液素 胆囊收缩素 三.胰 (一)胰的位置与形态 (二)胰液的成分与作用 性 质:无色,碱性,pH7.8-8.4。 分泌量:1-2L/日。 成 分: 水和无机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 主要消化酶: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1. HCO3- 1)中和HCl,保护肠黏膜 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 作用: 2.蛋白水解酶: 肠激酶 pH7.8 多肽 氨基酸 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蛋白质 糜蛋白酶 3.胰淀粉酶 二糖、三糖 pH 7.0 胰淀粉酶 4.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pH 8.0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1.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 促胰液素 促胰酶素 胃泌素 血管活性肠肽 迷走神经兴奋 2.抑制胰液分泌的因素 胰多肽、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 可直接作用于腺泡细胞引起胰液分泌,或通过引起胃泌素分泌间接引起胰液分泌 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S细胞分泌,HCL是其最强刺激物 由小肠和空肠上段粘膜中的I细胞分泌,引起CCK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是: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HCL、脂肪,糖类无作用 因部分结构与CCK相同而发挥作用 视、嗅、咀嚼食物 中枢神经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胰腺 小肠 蛋白质和脂肪消化产物 盐酸 CCK 促胰液素 胃体 扩张 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胃窦 扩张,蛋白分解产物 促胃液素 胰液分泌的调节 四.肝的结构与功能 (一)肝的形态与位置 (二)肝的组织结构 肝细胞结构模式 (二)肝的功能 1.消化与吸收功能 2.代谢功能 3.清除功能 4.解毒和排泄功能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进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并可贮存在肝内 枯否氏细胞可净化血液 可将氨基酸代谢中产生的氨转变为尿素,经肾排出;胆色素随胆汁排出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肝胆汁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固体成分较多。 1.胆盐:50% 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进入小肠后,95%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2.磷脂:30%-40% 3.胆固醇:4% 4.胆色素:2% 1.胆盐 a.促脂肪产物、脂溶性Vit吸收; b.乳化脂肪而促进其消化 c.促胆汁自身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    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 (三)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    消化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