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系)的规模不断扩展,但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系)及以下单位党组织(以下统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打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提高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总体水平,推动民办高校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深刻指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的原因,着重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力求推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校; 基层党建 ;工作研究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工作。然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对比较薄弱,
如何加强和提高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位作用难把握。虽然《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组织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但“政治核心作用”如何界定和把握,缺乏权威的解释,只能凭党务工作人员个人的理解,许多工作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普遍欠火候。
党建工作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组织设置不规范,应该建立分党委的建立了党总支;应该设立党总支的设立了党支部;有的把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混编在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制度建设不规范,部分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还没有健全起来;有些民办高校照搬照抄公办高校党建工作制度,与民办高校实际情况不相符。党的活动不规范,民办高校人员编制少,工作兼职多,经费、招生、就业等工作压力大,基层党组织生活时间“缩水”,内容“缺斤少两”,人员“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
党员先进性不明显。民办高校的员工与学校举办者是“雇佣”关系,一些党员往往把“老板”满意作为工作标准,党员意识相对弱化;民办高校教职工党员流动性较大,也影响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民办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少,应届毕业生党员较多,低年级党员少,预备党员多,正式党员少,大部分学生党员在校外实习,也限制了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队伍较薄弱。据调查了解,多数民办高校的二级学院(系)及以下单位党务工作人员为兼职,民办高校人员配置偏少,几乎所有人员都超负荷工作,在这种状态下,兼职从事党务工作,只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人员构成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多数来源于公办高校、政府机关、部队离退休人员。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党务工作的经验,但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还有些不适应。
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历史原因。我国民办高校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起步时间更短,她既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也不同于其他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工作一个新的领域,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公办高校的水平。
认识原因。从领导层面看,对民办基层高校党建工作规律、特点的认识和把握需要一个过程;从举办者的层面看,因举办者个人经历、政治素质、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从教职工的层面看,由于民办高校党组织对重要问题没有决策权,对人事没有调整任免权,对经费没有审批权,一些教职工对学校党组织也不看重;有些党员也认为,到民办高校工作,就是为挣钱,听组织的话,不如听“老板”的话,让党组织满意不如让老板满意。
体制原因。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处于学校领导核心的位置,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天经地义”。民办高校大大小小的事,包括学校党组的设立、地位、作用、经费、人员的配置、待遇等等都由举办者或行政负责人说了算,党组织负责人“人微言轻”,作用有限。
管理原因。一是制度不到位,现有的文件只对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建立、地位、职责、管理等做了原则规定,对这样的规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在理解和执行上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二是管理不顺畅,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隶属与校党委,他们党内任职由党委审批,但用工关系却由举办者或行政聘用,这给党组织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特殊性。三是观念滞后,一些民办高校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思想方式,工作作风并没有多大改变,不能很好地结合民办高校的工作和教职工思想实际开展工作。
三、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对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性质决定的,是保证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对民办高校领导的客观需要。
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民办高校人员队伍中“功利思想”、“临时观念”比较突出,基层党组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良好教风学风校风,优化校园环境,增强内部凝聚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