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下钦州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部湾经济区下钦州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摘 要】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地区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小环境下,如何实际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钦州学院辅导员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钦州学院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道路。
【关键词】钦州学院;辅导员工作;思考
钦州学院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位置钦州市,是广西沿海地区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钦州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变拥有了更为强有力的发展动力。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自2010年以来,钦州学院引进了一批具有硕士学历的专职辅导员,壮大了辅导员队伍,为新形势下钦州学院学生的健康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队伍的年轻化以及钦州学院的特殊性,钦州学院辅导员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钦州学院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环境资源限制
钦州学院前身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下文批准成立。经过几年的摸索,近两年才确定了“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涉海类学科专业及临海工业的学科,为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作为新升本的本科院校,钦州学院在软件、硬件设施上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近两年学校加大了对师资队伍的投入,也对辅导员队伍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管理上不断进行探索,但无论从人员构成、专业匹配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身份认可制约
部分专业教师、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对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职能身份有误解,认为其工作就是管管学生,谁都可以做,是学生的“保姆”或是一般行政人员。学院制定的教师发展规划、青年教师培训往往只针对专业教师,高校教师身份得不到积极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与工作的开展,也使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职能分工不明确
“眼睛一睁,干到熄灯”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思想教育课程辅导员不能上,白天忙于应付于繁琐的行政事务,下班后忙于学生活动,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问题,日益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也使得辅导员身心疲惫。
(四)待遇,奖惩制度不完善
辅导员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拿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渗透工作,与专业教育相比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因此,在同样的绩效评比之下辅导员往往处于劣势。此外,学校实行的“一票否决制”,若是辅导员带的学生中有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该辅导员就与该年度评优无缘,这使得辅导员中出现了“多干多错”、“无过便是功”的想法,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突破创新。并且在薪资待遇上,纵向比,比不过其他本科院校,横向比,与本校其他教师也相去甚远。这也是造成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大,转岗想法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辅导员自身专业限制
高校辅导员自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后,各高校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队伍无论从人数还是学历上都有很大提高,但除少数是辅导员是教育学、思政专业、心理学等对口专业外,大部分辅导员来自其他各类专业,缺乏一定开展思想教育的专业素养,甚至部分辅导员本身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政治立场不坚定,这将严重影响到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六)辅导员自身思想立场限制
由于个人职业规划或是薪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跳板,只要有机会就转岗。人员流动大、对岗位存在动摇等等原因成为辅导员队伍往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又一阻碍。
(七)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思维活跃,有活力
自2010年以来,钦州学院引进了一批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辅导员,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当代大学生思维动态,思维活跃,乐观向上,做事有想法,有干劲,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引导学生上起着很大效用,这就为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钦州学院辅导员工作思考
(一)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1.从学校层面讲,各部门各人员应摒弃辅导员是“管学生的”、“保姆”等观念,从根本上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队伍。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制定合理的考核奖惩及晋升制度,制定科岗前及中期培训、外出交流、挂职锻炼等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营造辅导员不断学习与探索的氛围。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