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洲猪瘟简介和防控.ppt

发布:2018-11-09约2.99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洲猪瘟的简介和防控 钟映梅 黑龙江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提 纲 背景 病原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控 背 景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曾报道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37个 非洲27、欧洲8、美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28个 非洲23、欧洲5 (俄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2009年 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 俄罗斯、格鲁吉亚; 纳米比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截至2010年4月7日)发生ASF的国家 俄罗斯 2007年11月 病原 非洲猪瘟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非洲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唯一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 只有1个血清型 病原特点 1、基因组大:170-190kb 2、基因多变:基因型多达22个,其中基因型1和型8在ASF疫情中作用重大 3、对环境抵抗力较强: 温度: 60℃ 30分钟 37℃ 1月 室温 18月 冷冻 6年-15年 pH: 4-10 流行病学 特点一宿主:家猪、野猪、软蜱 非洲的野猪: 疣猪(Warthogs) 丛林猪(Bush pigs) 大森林猪(Giant forest hogs) 欧洲的野猪: 野猪(Wild pigs) 欧洲野公猪 野猪 钝缘蜱(Ornithodoros ticks):最初宿主 软蜱(Soft ticks) 特点二:传播途径多-口、鼻、蜱 传播方式: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临床症状 潜伏期5~15天,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类型 ——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超急性型:强毒株感染引起,常在12~14天内导致大批猪只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急性型:典型症状为发烧、食欲减退或厌食、不愿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困难,也可发生流产。死亡率高,多数感染猪几天内死亡。 亚急性:中等毒力毒株感染引起,症状表现温和,常导致流产。有些病猪能自然康复,但仍有30% ~70%死亡率。康复猪在感染后6周内可通过排泄物排毒。 流产 各种毒力的毒株均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 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 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 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和关节炎。死亡率往往低于30%。 剖检病变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淋巴结:尤其胃、肝、肾各部位淋巴结肿大、 出血; 水肿 肺、肝、膀胱 胆囊充盈 结肠肠系膜 出血 瘀点 瘀斑 慢性型 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 GB/T18648-2002:《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1、病原学 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试验、病毒核酸检测、荧光抗体法、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法 2、血清学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印记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 非洲猪瘟诊断结果的判定 1.临床怀疑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临床表现,并且排除猪瘟。 2.疑似病例 临床怀疑病例,且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病原学方法检测阳性。 防控 非洲猪瘟传入的可能途径 非法进口猪肉和其他猪产品,包括药用或医用猪源性产品; 国际航班和轮船的泔水、垃圾; 非法进口公猪精液(家猪或野猪)、胚胎(卵) 非法进口活猪、野猪,或合法进口,但未经严格检疫 生物制剂,包括进口猪的疫苗、试剂; 运输工具携带的昆虫,包括蜱 野猪的迁徙 野生动物控制 非洲猪瘟监测计划 一、监测范围 1.动物种类:家猪、野猪。 2.动物群体:边境地区的动物群体,包括养殖场、用野猪改良的饲养场、可能与野猪有接触史的家猪饲养户、野猪分布地区的野猪。 3.省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地区。 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发现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的死亡动物随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