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导论课程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历史
1、杀毒软件的发展历史
说起反病毒引擎,在全球计算机病毒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比较著名的人物。
一是俄罗斯的Eugene Kaspersky。1989年,Eugene Kaspersky开始研究计算机病毒现象。从1991年到1997年,他在俄罗斯大型计算机公司KAMI的信息技术中心,带领一批助手研发出了AVP反病毒程序。Kaspersky Lab于1997年成立,Eugene Kaspersky是创始人之一。2000年11月,AVP更名为Kaspersky Anti-Virus。Eugene Kaspersky是计算机反病毒研究员协会(CARO)的成员,该协会的成员都是国际顶级的反病毒专家。AVP的反病毒引擎和病毒库,一直以其严谨的结构、彻底的查杀能力为业界称道。
另一位是Doctor Soloman。他创建的Doctor Soloman公司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反病毒企业,后来被McAfee兼并,成为最为庞大的安全托拉斯NAI的一部分。初期,McAfee与欧洲的一些杀毒软件公司经常兴起口舌之争,但是自身杀毒引擎并不出色,于是McAfee停用自己的杀毒引擎,转而使用收购来Doctor Soloman产品的引擎。
AVP虽然是技术的巅峰之作,但由于长时间懒于开发市场,很长时间里用户并不多,导致部分的开发人员流失。俄罗斯的另一家反病毒产品Dr.Web,与AVP有很深的渊源,而Symantec NAV的主力开发人员里面,也可见Eugene旧部的身影,还有人跳槽去了McAfee,但这始终也改变不了AVP是全球顶级反病毒引擎的事实。
但由于历史的渊源,Eugene Kaspersky最终还是决定淡化AVP(AntiVirus Tookit Pro)这个名字,而代之以KAV(Kaspersky Anti-Virus)。
在国内,1989年由公安部病毒研究小组推出的、中国最早的杀毒软件Kill在90年代早期曾经一统天下。1990年,深圳华星推出了华星防病毒卡,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块防毒卡。到1992年前后,市面上开始流行的防病毒卡多达五六十种,在90年代初成为重要的防病毒工具。但它的致命缺陷是不能清除病毒,在安装和升级方面有诸多不便。随着江民、瑞星、金山、交大铭泰等国内杀毒软件厂商的出现,国产杀毒软件把持了大部分市场。
2、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历史
目前防火墙的发展历史可以由以下来概括。
第一代防火墙:第一代防火墙技术几乎与路由器同时出现,采用了包过滤(Packet Filter)技术。
第二、三代防火墙:1989年,贝尔实验室的Dave Presotto和Howard Trickey推出了第二代防火墙,即电路层防火墙,同时提出了第三代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代理防火墙)的初步结构。
第四代防火墙:1992年,USC信息科学院的BobBraden开发出了基于动态包过滤(Dynamic Packet Filter)技术第四代防火墙,后业演变为目前所说的状态监视(Stateful Inspection)技术。1994年,以色列的CheckPoint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基于这种技术的商业化的产品。
第五代防火墙:1998年,NAI公司推出了一种自适应代理(Adaptive Proxy)的技术,并在其产品Gauntlet Firewall for NT中得以实现,给代理类型的防火墙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可以称为第五代防火墙。
一体化安全网关UTM:UTM统一威胁管理,在防火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防火墙、IPS、防病毒、防垃圾邮件等综合功能的设备。由于同时开启多项功能会大大降低UTM的处理性能,因此主要用于对性能要求不高的中低端领域。在中低端领域,UTM已经出现了代替防火墙的趋势,因为在不开启附加功能的情况下,UTM本身就是一个防火墙,而附加功能又为用户的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在高端应用领域,比如电信、金融等行业,仍然以专用的高性能防火墙、IPS为主流。
二、当前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杀毒软件面临的主要问题
(1)病毒特征码依赖病毒
从杀毒软件的核心技术原理我们可以看出,病毒特征码是杀毒软件发现病毒的关键,如果没有病毒特征码,杀毒软件会把新病毒同样当成正常程序看待。由于病毒特征码是从病毒体中提取的,因此,只有收集到的病毒,反病毒公司才能从中提取出病毒特征码;
(2)病毒收集依赖用户
所以,收集病毒成为反病毒公司重中之重的任务,而病毒不是反病毒公司编写的,反病毒公司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收集到病毒:
①采用蜜罐等诱捕技术
在互联网部署采用蜜罐等诱捕技术的计算机,能够自动收集到部分病毒。但这种方式需要在互联网部署大量的计算机,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收集病毒的数量非常可怜。
②依赖用户主动上报
绝大多数病毒是反病毒公司从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