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汇编.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东北师大文学院 宋祥2012.3一、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各学段的衔接问题课程目标教材考试二、二个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论争第一阶段: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之争第二阶段:建国后30年——“文”与“道”之争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工具 性”与“思想性”之争第四阶段:近10年——“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附:1978年初中语文第一册选文《和柳亚子先生》、《民歌四首——山歌向着晴天唱、草原人民歌唱华主席、天大困难也不怕、大寨花开红烂漫》、《马克思的好学精神》、《毛主席关怀警卫战士学文化》、《给青少年的一封信》、《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民的勤务员》、《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大庆精神》、《〈东方红〉的故事》、《一件珍贵的衬衫》、《渔夫的故事》、《记念白求恩》、《截肢与输血》、《草地晚餐》、《“红军鞋”》、《挺进报》、《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清贫》、《同志的信任》、《海上的日出》。(二)工具性1.语文是思想的工具2.语文是交流的工具3.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4.语文是工作的工具5.语文是生活的工具6.语文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三)人文性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自身属于文化的范畴语文负载的内容属于文化的范畴2.语文是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3.文化的内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一般说来,它包括紧密相联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它与广义的文化的最大区别是剔除了“物”的成分,把文化更多地是看成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4.语文课程的文化构成教师文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教材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学生文化:学生某一或某些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环境文化(隐型文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间接的、内隐的文化因素。(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五)综合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原则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六)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三个维度(一)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二)优点: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全面而富有新意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三)不足:淡化了知识和能力维度缺乏可操作性表述不够科学四、四个理念理念内涵《辞海》对理念的解释是:理念是哲学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新现代汉语词典》把“理念”注释为“观念”;《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 直解为“理性概念”。 “基本的理性的观念” 特征: 导向性、反思性、前瞻性、历时性(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素养: 即“素质”和“修养” 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水平。2.语文素养: 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 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3.语文素养的构成: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 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