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联系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特点分析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 联系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特点,从发展和体制角度分析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对策。
最近4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系统有了极为迅速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国家都继承了那种仅仅是为了培养地方显贵和少数有文化的官员的基础狭隘的教育系统。大多数殖民政权不信任受过教育的“本地人”,并惧怕群众性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即使在拉丁美洲,尽管大多数国家在19实际初就获得了独立,但那种僵硬的阶级结构使得学校的正规教育基本上仅限于乡村的权贵和境况良好的城市居民。
独立后,政治使命发生了急剧变化。新独立的政权决心要在如此短的时间中改变如此多的事物,他们发现,能够较快做到的最得民心的事情就是建立学校。一个现代化的经济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而一个现代模式的教育系统则只需要几年的时间便可建成。于是,教育的迅速发展便受到的鼓励。
在校生的人数呈波浪式增长。首当其冲的是小学。接着,随着愈来愈多的孩子们从小学毕业,中学便形成在校人数的高峰。再过若干年,受到冲击的则是大学、技术学院及其他高等学府。
教育的迅速发展,常常引起师资的匮乏,从而导致班级规模的扩大和人用一些未经严格训练的教师。有些时候,用几年的时间扩大师资培训规模,以便克服最严重的师资短缺现象。然而,在许多国家,教师短缺的情形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那些贫困偏远的地区,教师也像其他的政府官员一样,不愿到这些地方去服务。
由于扩大正规学校教育而导致的财政压力,早在60年代便开始显露出来。很少有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费用能够满足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因此,在那些经费紧张的国家中,教学质量大概是下降的。随着私立中学和私立学院的出现,有可能由个人来支付绝大部分学费,从而为那些申请不到公立学校的人提供了一个就学的机会。
地区与社会阶层间严重的不平等,称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的特征。在许多国家,生活在大城市或来自于优越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孩子,受教育的可能性远比来自农村地区或普普通通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要大得多。由于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并得到较高的收入,上述的教育格局使机会与收入的分配更加恶化了。
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学识受到局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英国学者罗纳德·多尔所说的“文凭病”。首先注意的完全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他们更关心的是获取证书或文凭。学校里所学的课本知识不能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似乎使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毕业生们最后不得不接受的工作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简直是分马牛不相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较多问题。本文试用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提出对策思路。
一、问题
(一)教育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呈明显的失衡之势。初等教育发展相对不够,中等教育呈单一化方向发展,而高等教育却在疯狂扩张,出现了严重的初、中、高等教育的不平衡。过度发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得不到普及。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容易出现的一种失衡。出现这种类型的失衡,一方面有一部分劳动者由于受教育水平太低会陷入贫困,构成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过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却因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并不太高,产业结构还未高级化,结果就出现了大才小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同时,受教育者多花几年时间获得了高学历却去充当垃圾工、打字员等普通员工,这就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存在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脱离市场需求,人才的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有的专业人才供应短缺,价格上升(工资上升),导致相关产业成本增加、产出下降,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就加入了失业大军,致使知识失业与智力外流。这种专业结构的失衡极不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不重视职业教育
某项对大学生所做的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回答不喜欢或不太喜欢所学专业,其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会改行,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和学生自身年龄、社会阅历、忙于应付考试等因素,使得我国大部分中学生无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考虑未来的职业方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高考时由父母确定专业,或是赶热门,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是学非所长、学非所爱。同时,由于我国教育的特点,大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调整专业方向,而在校与校之间调整可能性又很小。致使一些学生被迫进入自己不想学的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专业兴趣改变却没有选择的自由,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育投资的效应和效率低下,存在着较大的教育浪费
教育部门经费紧缺和浪费并存,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方面,受经济水平限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