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潜默移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全省对外宣传理论研讨会论文*
春雨润物 潜移默化
——对外宣传中的接受美学浅议
◆湄洲日报 潘真进
海外版是对外宣传报道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日益扩大,对外宣传在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几年来参与编辑福建省莆田市 湄洲日报海外版 工作,在深刻体会到海外版对外宣传报道的重要性同时,还探索到地市报海外版渗透接受美学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要守好海外版这块外宣阵地,提高对外报道的宣传效果,就要注意讲求报道艺术,有意识地利用“无意识”的宣传手段,即在内容、形式、语言上潜在着春雨润物的功能,让受众群体在接受过程里觉得可读、可亲、可信,达到潜移默化或让接受者再作传播的“二传手”,以扩大宣传效果。接受美学本来是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就如新闻传播学中重视受众心理的研究一样。地市报海外版承担对外宣传的特殊使命,在研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的同时,渗透接受美学理论成为采编的自觉实践。如何让海外版在受众中达到以美感留住读者,有奔走相告、先睹为快、甚至轰动效应的效果,正是我们正在努力的目标。然而,我们知道,对外宣传报道的印刷媒体海外版,同样不能强迫读者接受。接受者面对这种传播,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传播媒体,读者有接受或不接受的选择权。对海外版的接受者来说有意注意或无意注意或随意注意,已经从客体转换到主体地位。鉴于这种接受主体,地市 报的海外版有很多的被限制性,因此也就更需要在报道内容和版面语言上讲究接受美学。
海外的报道内容应渗透接受美学意识
接受美学研究的是受众心理,海外版所报道的内容是为适合海外受众口味的。这不仅是从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具体、生动、趣味的可读性上考虑,而且考虑到让报道内容“适销对路”,适应特殊受众所接受的特殊性。在探索报道内容的可接受性中,有以下几点与地市党报宣传手段不一样基
本的要求:
1 . 变指导性为针对性。从地市报海外板的受众群体分析,海外版读者最不喜欢耳提面命式、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报道宣传。一般地市党报有时为了市委市政府指导某时段的战略落实,会强调如何以指导意义当作重要新闻来报道;有时也为了某行业、某项目工作诸如春耕秋收、工作如何调整治理、某阶段注意什么、经济如何振兴等等,发表指导性文章当新闻传播。但是,海外版没有这个指导任务,对外宣传报道对象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华侨企业家、商界人士等等,这些属于市场经济中的私人经济经营者,他们不需要我们指导他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他们对这类报道会觉得可笑甚或拒绝接受乃至失去兴趣,影响对外宣传报道效果。因此,地市报海外版要变指导性为针对性。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海外受众对了解中国及其家乡基本情况和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有普遍的要求和兴趣。由此可针对性给予在海外版上体现,满足受众的“前希望视野”。同时在接受中也达到外宣的真正目的。《湄洲日报海外版》在头条常设“神州热线专递”、“八闽动态聚焦”、“兴安阳光讯道”等栏目,同时以大照片和重点报道即时本地侨乡的各方面建设成就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用贴近读者所期望了解的内容,达到可接受的报道效果。由于针对性强 ,适应了海外受众所要了解的程度,满足了接受者的视野需要。
2 、变典型性为展示性。地市党报有时会运用抓典型来带动某时段的工作,有时也偏重介绍典型村、镇、企业单位或典型人物、事件、经验等来引导读者向其学习或推广。而海外版的受众对象不需要我们去推动他们工作,也不需要报纸去传授先进个人先进单位经验或后进的教训。海外版犹如对外展示国情或乡情的 展览馆,每一件展品都应有祖国或家乡的代表性,应该把对外报道媒体当成面向世界展示祖国和家乡的展台,把新闻内容当成一件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让展品在展示中透射出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个社会层面的成就和变化。这就要求采编海外版时能捕捉报道对象最新的变化和发展,变典型性 为展示性。同时要求让事实说话,以客观性的笔调展示得具体生动,让鲜活有新意的展品有接受者所欣赏品味,甚至要有意识的编排得新颖独特,以精巧的构思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做到展台上的展品均衡、适度、协调等图文并茂的审美情趣。当然,采编时在选择事实技巧、报道艺术等方面也要自觉去掉宣传味,拒绝空话、套话的稿件。《湄洲日报海外版》在展示侨乡面貌时能及时地报道受众故乡的各项发展动态,诸如妈祖故里的建设情况,纪念妈祖的活动、木兰溪的改造工程、九仙溪电站、高速公路、城市改造项目的建设进程以及各县区侨联侨办服务和故乡的文史典故、文艺成就、文化活动等等。使之海外版不断有海外受众的反馈评语,大多认为对海外版报道内容感到亲切,看到家乡进步感到高兴等等,为此,也针对受众的反馈在版面上辟一角“网上乡情”的反馈内容,凝聚侨心增进乡情,沟通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