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品收货管理制度.docx

发布:2024-12-26约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品收货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份《药品收货管理制度》的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药品收货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药品收货环节的管理,确保所收药品的质量、数量准确无误,保障药品的安全和有效,规范药品收货流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本组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组织内所有药品的收货管理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药品、医疗器械等。

三、职责分工

(一)采购部门

1.负责提供准确的药品采购计划和到货信息,提前通知收货部门做好收货准备。

2.参与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决策。

(二)收货部门

1.负责药品的接收、验收和入库工作,确保药品的外观、数量、质量等符合要求。

2.对收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报告相关部门。

(三)质量控制部门

1.负责对到货药品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2.参与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和调查分析。

(四)仓储部门

1.负责安排药品的储存位置,确保药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2.协助收货部门完成药品的入库工作。

四、收货流程

(一)收货准备

1.采购部门应在药品到货前[X]个工作日将采购计划、到货通知(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供货单位等信息)发送给收货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

2.收货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安排专人负责收货,准备好相应的收货工具(如托盘、叉车等)和验收设备(如温湿度计、电子秤等),确保设备完好且在有效期内。

3.质量控制部门应根据到货信息安排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做好药品检验的准备工作。

(二)药品接收

1.药品到货时,收货人员应核对送货车辆的相关信息(如车牌号、司机姓名等)与到货通知是否一致,检查车辆是否符合药品运输要求(如是否有冷链运输设备、温湿度记录等)。

2.送货人员应提供药品的随货同行单(票),收货人员应核对随货同行单(票)上的药品信息与到货通知是否一致,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供货单位、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内容。如发现不一致,应立即与送货人员沟通核实,查明原因并记录。

3.收货人员应检查药品的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污染、无破损、无受潮等情况。对于需要冷链运输的药品,应检查冷链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温湿度记录,确保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如发现外包装异常或冷链运输不符合要求,应拒收药品,并及时报告质量控制部门和采购部门。

(三)药品验收

1.收货人员应按照药品验收标准对药品进行逐批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药品的外观、数量、包装、标签、说明书等。

2.外观验收:检查药品的外观是否有变色、变形、受潮、霉变等异常情况;检查药品的包装是否密封、牢固,有无破损、渗漏等现象;检查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是否清晰、完整,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3.数量验收:核对药品的实际数量与随货同行单(票)上的数量是否一致,如发现数量不符,应及时与送货人员沟通核实,查明原因并记录。

4.对于需要抽样检验的药品,收货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法和数量进行抽样,送质量控制部门进行检验。

(四)质量检验

1.质量控制部门收到送检样品后,应按照药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2.检验结果合格的药品,质量控制部门应在药品的检验报告上加盖合格章,并将检验报告反馈给收货部门和仓储部门;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药品,质量控制部门应在药品的检验报告上加盖不合格章,并及时通知收货部门、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对不合格药品进行隔离、封存和处理。

(五)入库管理

1.收货人员收到质量控制部门的合格检验报告后,应及时办理药品的入库手续,填写入库单,注明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供货单位、生产日期、有效期、检验报告编号等信息。

2.仓储部门应根据入库单安排药品的储存位置,确保药品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进行储存。药品入库后,仓储人员应在药品的货位卡上记录药品的入库日期、数量等信息。

五、不合格药品的处理

1.对于验收或检验不合格的药品,收货部门应立即将药品隔离存放,并在药品外包装上标明“不合格”字样,防止与合格药品混淆。

2.采购部门应及时与供货单位联系,协商处理不合格药品的相关事宜,如退货、换货等。

3.质量控制部门应协助采购部门对不合格药品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对于需要销毁的不合格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做好销毁记录。

六、记录与报告

1.收货部门应建立药品收货记录,详细记录药品的到货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供货单位、验收情况、检验结果等信息,记录应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X]年。

2.在收货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收货人员应及时填写异常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异常情况的描述、原因分析、处理措施等,上报给相关部门。

七、内部评审、法律审核和部门反馈

1.内部评审:本制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评审,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制度的执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