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课程介绍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引导学生将细读中外学者所撰写的10 部比较文学名著,如朱光潜《诗
论》、钱钟书《七缀集》、杨周翰《攻玉集》、奥尔巴赫《摹仿论》、弗莱《批评的
解剖》、艾田朴《中国之欧洲》。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论,
对20 世纪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简史
本课程将从历史、文献与方法三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历
史。历史部分将初步勾勒出中文化域外传播的历史阶段,主要任务和代表性著作
与学术机构;文献部分将介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书目以及多种主要的专题
书目;方法部分将介绍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原则、翻译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基本
原则。
中外文学关系史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
本课拟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范式下探讨中外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影响
研究将主要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切入,平行研究将从比较诗学、比较美学、
主题学等方面切入。本课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
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与掌握中西文
化交流史的指示是从事中外文化研究的基本修养。本课程将全面梳理十五世纪以
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历史、发展阶段,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交
流的主要人物、代表性著作,为今后在中西两个方面的研究打下历史学基础。
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伴随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界的“翻译学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
在跨文化视野下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属当务之急。在跨文化视野下展开的对翻译学
的研究,无疑也拓展了翻译学的视野。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授和文本阅读,让学
生了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翻译
1
学的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
外国的中国形象
本课程的目标是探讨自中世纪以来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延续与嬗
变,希望通过对不同历史时代“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探讨“形象”形成、
延续与变迁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同时,通过英文授课和引导学生阅读原
典文献,增强其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献分析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
本课程通过讲授、梳理中国古典文学的五大支流: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
代小说、古代戏曲和古代文论,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文本,使学生清楚并了解古典
中国文学的源头、历史脉络以及各个朝代文学思潮和文学家、理论家的代表性著
作,为其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外汉学名著导读
海外汉学名著研究包括20 世纪初以来关于海外汉学的名家名著。20 世纪上
半叶,主要包括中西交通史名著、陈垣与汉学相关的名著、方豪与汉学相关名著、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等。近三十年,以若干家出版社出版的汉学名著为主,如
中华书局“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世界汉学论丛”、“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
等。本课程以导读、分读、讨论为基本模式,注重方法论指导,培养学生发掘课
题及研究的能力。
中国现代作家与西方文学
本课程主要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钟书等
为研究对象,论述西方文学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创作中对西方文学的借鉴。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 1919 至 1949 这30 年间西方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中西文学关系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
鉴。
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主要介绍古代文献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中国古籍的分类、编纂体
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
源流与整理方法。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具
体内容包括:古文献学及古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校勘学,使学
2
生熟悉和学会使用《中国图书综录》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海外汉学文献学
本课程将以历史文献学为基础,在中国历史文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