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车上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纵谈1895年以来的中国史之四
作者:退而不休之人
2006年7月28日星期五17时拟稿,20时31分定稿
主题词: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划时代意义!
“公车上书”是1895年发生在北京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开创了中国争取民主法制的新纪元!
这里所说的“公车”,是中国明、清两个时期的专有称呼,是指经过省级考试选拔出来、再进京参加考试的人。或者换句话来说,在明清两个时期,中国经过省级考试选拔出来、再赴京参加考试的人,被称为“公车”。
1895年正是大清帝国在北京进行科举考试的一年。这种全国性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非常隆重,非常壮观。当年4月,各省经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文人纷纷云集北京,来自广东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在其中。4月15日,康有为、梁启超获悉: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朝廷已经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寻求割地赔款求和。闻听此讯,康、梁心急如焚,立即把此消息通报给各省来京会试的考生,鼓动考生联合起来,开展请愿活动,要求朝廷坚决拒和。各省考生纷纷向都察院(即清政府的中央监察机关)呈递请愿书,反对清政府割地赔款求和的企图。一时间,群情激愤,沸沸扬扬。康有为顺势在松筠庵召集大会,全国18省考生12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决定向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推举梁启超和另一位叫“孺博”的考生共同执笔起草呈递给光绪皇帝的请愿书。梁启超和孺博不负众望,仅用“一昼二夜”的时间,撰写出近两万字的请愿书,有1300多名考生在请愿书上签名。1895年5月2日,在康有为的带领下,1300多名考生浩浩荡荡前往都察院,呈递给光绪皇帝的请愿书。这一请愿活动被中国史学界称之为“公车上书”。由于都察院拒收请愿书,请愿失败。但是,此举惊天动地,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其一,在中国国家事务活动中,“公车上书”开创了中国民众举行大规模集体请愿的先河,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时代!在此之前,中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为了国家的安危大事,而由百姓自发地举行集会、自发地讨论国家大事、自发地提出百姓的政治主张和自发地组织请愿活动的事情。康有为、梁启超在获悉甲午战败和朝廷要割地赔款的消息后,立即传播消息,动员考生起来进行阻挠,聚众集会,开会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再形成统一的决议——请愿书,自愿签名,集体列队游行示威,到中央官府衙门递交请愿书,等等。整个活动从头至尾,有条不紊,这种所作所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各国请愿活动,其情形基本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问题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公车上书”是一个全新的创举,它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时代!“公车上书”表明: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生死攸关的问题上,中国的普通公民也同样会运用举行集会、发表演说、进行讨论或争论、少数服从多数、形成统一意见、集体做出决定、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举行请愿活动、向政府递交请愿书等等一系列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或主张!“公车上书”给中国人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其二,请愿书公然直言犯上,抨击朝纲、抨击文武大臣、抨击皇帝本人,开创了中国民众公开宣称政治主张的新时代!由梁启超和孺博二人执笔起草的请愿书,文笔流畅,言辞犀利,内容更是焕然一新,不愧为开创新时代的第一炮!他们在请愿书中矛头直至光绪皇帝,大胆提出希望皇帝颁发“罪己之诏”的要求,要求光绪皇帝向全国人民公开作自我批评,检讨自己对甲午战败承担最主要的领导责任;他们要求皇帝颁发“明罚之诏”,严惩对战败负有责任的文臣武将;他们要求皇帝颁发“求才之诏”,破格任用贤能之士,以取代昏庸之辈。他们从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主张和意见。请愿书还非常难能可贵的提出:“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主张向战胜中国的日本学习,摒弃过时的旧法,要求朝廷变法维新!请愿书的宗旨在开头几句就表述地明明白白、直截了当、铿锵有力,其原话是:“具呈举人康祖诒(即康有为)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简言之,其政治主张则是: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抨击朝纲、抨击文武大臣、抨击皇帝本人,擅自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这在中国以往历代封建时期,是统治者绝对不能容许的举动。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名来自中国18省参加会试的考生,为了国家的存亡,冒着失去功名利禄的危险,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割地赔款求和,坚决反对朝廷的误国决策,他们的举动气贯长虹,惊天地泣鬼神!他们冒死开创了中国老百姓公开宣称政治主张的新时代!
其三,请愿书的矛头始终直指妄图侵吞我国的日本,开创了中国民众奋起救亡和自觉抵抗外来侵略的新时代!康有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