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法知识点归纳.doc

发布:2016-05-04约5.04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法: 一、导论: 1、环境:《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有所不同,它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环境。这一定义把环境分为两大类:①一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人工干预;②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 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我国环境保护法对这两类环境均予以保护。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大小及关系的远近不同(按范围分类),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的规模和层次。 (2)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3)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人为环境); (4)根据环境的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根据人类环境的国界性,可分为国内环境、国际环境、区域环境等; 3、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物、矿藏等等。 (1)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更新资源(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 有限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煤、石油、金属等) 自然资源 无限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等) (2)虽然自然资源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从是否可以直接为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的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而环境则通常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同人类和人类社会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实质上就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生产活动的生物圈部分。 4、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主要是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1)环境问题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①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按其成因可分为:地质灾害、害性性天气、水文灾害、 生物灾害等;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火山爆发台风、飓风、飑风、龙卷风、雷击、冰雹、暴雨、旱灾、洪涝灾害。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骤发性自然灾害和长期性自然灾害;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②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即由于毁林毁草开垦荒地、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乱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水利工程、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人口增长过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锐减、草地退化,盐碱化,森林蓄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等。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现象。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乐主义造成的。 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和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 (3)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起来的。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环境及其要素自身也在发生着某种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环境状况的恶化,但是从事地学或生态学研究的中外学者一般都认为,环境的大多数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首先,机器的使用虽然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以及增强了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和控制能力,但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浪费也大大地增多。 其次,世界人口呈高度增长趋势,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 据统计,世界人口在罗马帝国灭亡时期只有4亿,然而经过约1000年到了1600年则开始超过10亿,再经过300年到1900年增加到20亿,又经过50年到1950年达到了30亿 。 到1999年10月,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 2011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