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建设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武陵山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建设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与意义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将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提供示范。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打响,武陵山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五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政策也将更多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武陵山区作为重庆市最大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必将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从而有利于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
(二)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将是时代的主旋律,要使武陵山区与“一圈”同步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继续深入开展更高层次的扶贫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扶贫战略目标。“十二五”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快武陵山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统一行动纲领,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强化政策措施,统一协调步伐,实现扶贫开发的新跨越,早日建成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经济中心,建成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7个区县705个贫困村222个乡镇。年末,武陵山区总人口449.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36万人,乡村人口342.61万人。少数民族万人,占总人口的84%。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60%,苗族占总人口的24%。除此之外,尚有蒙古族回族壮族彝族藏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仡佬族羌族水族。截止20年底,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畅率%。而且,渝怀、枝柳等铁路,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黔江机场,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渝利、黔张高速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已初步构筑起武陵山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
社会事业。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两基”、“普实”成果有效巩固。2010年,武陵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入学率达98.47%,受教育平均年限提高到的7.96年。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近千个,65%的行政村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大改善,地氟病、麻风病等地方病、传染病彻底根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进,农民参合率达90.74%,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77.7%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着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扎实开展,2010年累计培训农村各类人员179097人次,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建成上百个村级信息服务中心,贫困村信息覆盖率、使用率稳步提升;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民族文化。民俗民风、民族文化是武陵山区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三)贫困村类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