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介入技术在内分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瑞金医院].ppt

发布:2017-09-27约字共10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介入技术在内分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瑞金临床医学院 影像医学教研室 内分泌系统介入技术 血管性 非血管性 血管性技术 血管造影: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管内插管采血,用于测定某种激素或细胞因素的有无及浓度; 动脉内插管行栓塞术或注射相关药物,用于治疗 非血管性技术 激光热能技术 无水酒精注射术 穿刺活捡 疗效评估 对功能性内分泌肿病可以使患者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 对非功能性占位性病变亦能使肿块显著缩小 甲状腺功能亢进 伴弥漫性甲状腺肿的甲亢(Graves病 甲状腺肿瘤 --介入诊断与治疗的主要适应症 介入治疗前须行动脉造影 甲状腺动脉造影的适应征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块的诊断 甲状旁腺病的诊断 为栓塞治疗术选定靶动脉 甲状腺动脉的解剖 双侧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供血 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第一段与胸部内动脉上下相对,或与其共干 甲状腺下动脉自甲状颈干的内侧缘发出 两侧甲状腺上动脉之间及甲状腺上动脉与甲状腺下动脉之间均有吻合支存在 介入技术 甲状腺动脉造影与栓塞治疗导管选择 甲状腺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及栓塞治疗一般选用5-6F Hinck I型或Cobra导管 甲状腺动脉造影及栓塞的插管途径选择 经皮穿刺锁骨下动脉或颈总动脉造影法 桡动脉或尺动脉切开插管 经肱动脉或腋动脉穿刺插管 经股动脉穿刺 注射栓塞剂 高浓度无水酒精 导管或同轴的导管缓慢注射至肿瘤部位 注射剂量与肿瘤大小相关 ,1-5ml 掺入对比剂 有效率80-90% 伴有重症肌无力的胸腺增生或胸腺瘤 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有明显的关系 15%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病,25-50%的胸腺病患者有重症肌无力 年轻人(≤20岁)的正常胸腺髓质内常可见到淋巴样滤泡,但伴有重症肌无力者常出现明确的过度增生,约50%其胸腺大小则可属于正常范围 胸腺的血供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 CT检查 患者仰卧,暴露前胸部,一般取胸骨旁为穿刺点,先行CT平扫,观察此胸腺位置 选择能安全有效地穿刺是胸腺的最短途径作为穿刺路线 测量进针角度和深度 具体步骤 1 首先消毒铺巾,穿刺点采用2%和多卡因4-5ml行局麻 CT图像上确定进针点穿刺路线、角度和深度,将穿刺针穿至胸腺内 通过CT扫描确定针尖在胸腺的中心部位后,一般先行活检 用20G活检针反复3次取组织 具体步骤2 经导管缓慢注射含少量对比剂的乙醇(无水酒精),分3-4次注射,每次注射完毕后,应用于CT扫描以了解乙醇弥散范围,及其是否溢至胸腺外,据此可调整穿刺针位置 注射量约等于胸腺的体积 胸 腺 增 生 组织学上镜下可见胸腺髓质内有生发中心及淋巴滤泡增生,腺体本身可无增大 胸腺左右叶或两叶增大,宽径、长径大于同年龄组上限(40岁以下常为此种表现),边缘膨隆,形态仍保持 胸腺也可不增大(40岁以上常为此种表现),需在镜下才能诊断 胸 腺 瘤 胸腺区软组织肿块,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可囊变、钙化 较均匀强化 微小胸腺瘤在20岁以下难以发现 退化胸腺中由于脂肪衬托较易发现 非侵袭性、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侵犯血管、心包、心脏、胸膜等邻近结构 沿胸腺侵犯至后纵隔、膈肌、后腹膜 出现转移灶 重症肌无力乙醇消融治疗的机理性基础疗效评估 乙醇能使胸腺组织脱水,血管栓塞,从而引起组织的凝固性坏死 一般治疗三个月后,胸腺及胸腺区肿块明显小于术前 胸腺增生和正常胸腺的重症肌无力,不愿行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或者已行放射治疗但疗效不佳者,均可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腺乙醇消融治疗 胰 腺 --胰岛素瘤 起源于胰腺胰岛β细胞的内分泌肿瘤,其中功能性肿瘤占90%左右 由于80%左右的胰岛素瘤≤2cm,部分肿瘤位于胰头钩突或脾门附近,位置隐匿 一般的CT及MRI检查有时易致漏诊 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ASVS) 1990年Doppman 首先采用 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内注射钙剂,从肝静脉取血测胰岛素 胰岛素在相应的动脉注射后出现峰值,表明肿瘤位于该动脉分布的胰腺区域内 具体步骤1 患者空腹,在检查前可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静脉滴注,654-210mg肌肉注射 行右股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右肝静脉 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至于腹腔动脉开口处,在透视下确定导管在腹腔动脉后,行胰腺动脉造影 分别行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肠系膜上动脉(SMA),脾动脉近端(SAP)和远端(SAD)造影 具体步骤2 血管造影后,由肝静脉取血1ml用于测定激发前胰岛素的基值,然后将10%葡萄糖酸钙3ml(相当于Ca2+27mg)加生理水2ml 分别从每一动脉迅速注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