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doc

发布:2016-05-23约3.85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 第一框题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 (2)简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简述矛盾特殊性原理。 (4)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论述: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4、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写在下面) 课堂探究案 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问题探究: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问题探究: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创设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问题探究: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 影星:成 龙 歌星:周 杰 伦 节目主持:李 咏 影星:张 曼 玉 问题探究:(1)看了上面四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