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与园林植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光与园林植物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太阳辐射能—植物光合作用→化学能(有机物质)→植物、异养生物
光为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提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源。
第一节城市光环境
一、光的性质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
光照条件的变化规律(地点、时间)
城市地区光照条件更有其特殊性
光谱:可见光:波长0.38~0.76μm 可见光部分约占39~49%
不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 紫外光部分约占1% 红外光部分约占50~60%
太阳福射中的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化学活性和刺激作用。
·植物吸收的有效辐射与可见光的波段基本相符,在可见光中对植物生理活动最大的是红橙光,其次是篮紫光,植物对绿光吸收量最少,绿光多被叶子透射和反射。
·紫外光能抑制茎的延伸,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红外光不能引发植物的生化反应,但具有増热效应。
二、光的变化
1.大气中光的变化
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由于被反射、散射和被气体、水蒸气、尘埃微粒所吸收,到达地表的阳光其强度和光谱组成都发生显著减弱和变化。
2.地表的光照变化
光照变化:光照强度变化、日照长度变化
位置变化:纬度增加强度减弱;海拔升高强度增强;坡向影响光照强度;坡度影响光照强度;
时间变化:夏季光照强度最强、冬季最弱;中午光照强度最大、早晚最弱;
日照长度变化规律:
日照长度随纬度变化:赤道、南北极
日照长度随季节变化:冬季、夏季
3.树冠中的光照变化
照射在植物叶片上太阳光:叶片吸收70%左右,叶面反射20%左右,叶片透射太阳光约10%左右
树冠吸收、反射和透射光的能力因树冠结构、叶片密度、叶片厚薄、叶片构造、绿色的深浅及叶表面性状不同而有差异。
4.植物群落中的光照变化
在植物群落内,由于植物对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所以群落内的光照强度、光质和日照时间与群落外相比发生很大变化。
植物群落中的光照条件因植物种类、群落结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植物群落中光照条件随季节而发生变化。一年中,随季节的更替植物群落的叶量有变化,因而透入群落内的光照强度也随之变化。落叶阔叶林在冬季林地上可射到50~70%的阳光,春季树木发叶后林地上可照射到20~40%,但在夏季盛叶期林冠郁闭后,透到林地的光照在10%以下或更少。对常绿林而言,则一年四季透射到林内的光照強度较少并且变化不大。
三、城市的光照条件
在城市地区,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较多,凝结核随之增多,因而较易形成低云,同时建筑物的摩擦阻碍效应容易激起机械湍流,在湿润气候条件下也有利于低云的发展。因此城市的低云量、雾、阴天日数都比郊区多。
城市地区云雾增多,空气污染严重,使得城市大气混浊度增加,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减少,散射增多,而且愈近市区中心,这种辐射量的变化愈大。太阳直接辐射量逐年减少。
由于城市建筑物的高低、方向、大小以及街道宽窄和方向不同,使城市局部地区太阳辐射的分布很不均匀,即使在同一条街道的两侧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一栋东西走向的高大建筑物的南北两侧接受的太阳直射光是有差异的,南侧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北侧多。南北走向的高楼两侧接受的光照状况则基本相同。
在城市中同一条街道的两侧光照也会出现很大的
差异,如东西向街道北侧接受的太阳光比南侧多。街道狭窄指数:即建筑物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街道狭窄指数对街道光照条件有很大影响,街道狭窄指数愈高,建筑物高,街道窄,街道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愈弱。
四、光污染
光污染: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光污染:人造白昼污染、白亮污染、彩光污染
1.人造白昼污染:地面产生的人工光在尘埃、水蒸气或其他悬浮粒子的反射或散射作用下进人大气层,导致城市夜空发亮,所带来的危害。
*人造白昼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并通过扰乱人体正常的激素产生量来影响人体健康。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常受到每日光照长短的控制,人造白昼会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周期反应。
*人造白昼影响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许多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白亮污染:主要由强烈人工光和玻璃幕墙反射光、聚焦光产生,如常见的眩光污染。
*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反射的太阳光或汽车前灯强光,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茶色玻璃中含有放射性金属元素钴,它将太阳光反射到人体上,会使人受放射性污染。
*为了减少白亮污染,可加强城市地区绿化特别是立体绿化,利用大自然的绿色植物建设“生态墙”,可以减少和改善白亮污染。
3.彩光污染:各种荧光灯、霓虹灯、灯箱广告、黑光灯等是主要的彩光污染源。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能伤害眼角膜、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多种皮肤病。
*闪烁彩光灯常损伤人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