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防雷接地方案简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 施工技术方案
1.1 设计依据
本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监测站铁塔、机房防雷设计及施工的设计。本着用发展的眼光,从高标准、微机化角度出发,遵循“整体防御、综合治理、多重保护”的方针,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遵守国际、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4、《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A 173-2002
5、《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技术要求》GA371-2001
6、《建筑物防雷》 IEC61024-1-2
7、《接至低压配电系统的浪涌保护器》IEC61643-1
8、《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YD/T5098-2001
9、《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
1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
11、《民用装置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12、《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13、《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 9361-1988
14、《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62
15、《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
16、IEC1024-1:1993《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
17、IEC 1312-1-2-3:1995-02《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18、IEC 664-1:1992-10《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equipment within low-voltage systems》
19、湖北省防雷的有关规定
1.2 设计方案
作为雷电过电压入侵建筑物内的机率,从现代防雷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雷击时造成建筑物内设备损坏,由电源线路引入占70%以上,因此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是内部防雷的重点。
根据防雷分区和分级保护的原则,在配电线路上分级加装防浪涌保护器SPD,完备的保护应采用三级SPD,逐级分流和限制感应电压幅值。电源SPD接地线应与被保护设备的保护地相连接。第一级SPD安装设置由LPZ0进入LPZ1区,在LPZ1区内,通常紧贴墙壁的总配电柜。用来抑制及泄放雷电流引起的能量,重点是泄放破坏性雷电能量,不同于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SPD是限制浪涌过电压。
浪涌保护器的基本原理:在瞬态冲击过程中,在供电系统的配电线与地电位或等电位联结网络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
在一条线路的不同位置上配置几个特性不同的SPD时,就产生级间配合的问题。当SPD间有足够的线路距离时,利用线路的自身电感的阻滞作用,就可使后级SPD较前级SPD的电流为小,以实现级间通流配合。一般情况下,当SPD1至SPD2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时,SPD2与SPD3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SPD之间加装退耦装置(据GB50343—2004 第5.4.1条)。
1、电源线路防雷选型
根据IEC防护规定,应在电子信息系统的供电线路上逐级保护。380V供电系统共分为几路,不间断向用电设备供电,为保证后端设备的安全,应分别在母线上安装B级电源防雷器。B级电源防雷器应选用具有大通流能量特点,最大限度的泄放雷电流,可以将80%的雷电流泄放入地,达到限流的目地,同时将过电压箝制到一定程度;C级防雷器采用具有较低残压的防雷器,可以将线路中剩余的雷电流泄放入地,达到限压的效果,使过电压减小到设备能耐受的水平。D级防雷器采用具有更低残压的防雷器,对设备进行精保护。
(1)B级电源过电压防护方案:
防护位置:机房交流配电箱交流输入端
选用型号:选用“RP”系列RPM-80/1N+NPG三相模块式防雷器,此防雷器最大通流容量为80KA。
安装方式:并联安装。
安装位置:机房交流配电箱交流输入端。
安装数量:1套。
(2)C级电源过电压防护方案:
防护位置:重要设备交流电源输入端
选用型号:选用“RP”系列RPM-40/3N+NPG电源防雷器,此防雷器最大通流容量为40KA。
安装方式:并联安装。
安装位置: 重要机柜、精密空调等交流电源输入端。
安装数量: 1套
(3)D级电源过电压防护方案:
防护位置: 机柜设备、交换机等终端设备交流电源输入端
选用型号:选用“RP”系列R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