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发布:2017-06-04约7.94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原因 社会大变革 政治:周天子衰微和诸侯争霸战争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私学的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 家 孔子 核心:“仁”和“礼”; 政治“为政以德”; 教育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 政治: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人性论: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 家 老子 作品《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游 法 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 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和荀子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西汉的董仲舒 来源: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的思想建立起新儒学。 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为制约君权,他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影响: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明中叶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价值观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①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②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③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A 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揭露道学的虚伪,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B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C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D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1)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是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民族气节的精神动力。 消极:(3)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倡导的三纲五常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4)封建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戒律 (5) 他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A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科技领先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科技发达的根本基础;(3)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4)民族间的交流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西方近代自然⑤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内容: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3)意义: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积极:它表达了中国资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