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行的历史根源.doc

发布:2016-12-29约3.3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4301130038 罗翎玮 战争史论文 2015年4月 浅论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行的历史根源 安倍上台以来,日本在右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是一去不回头,其中就包括对教科书的修改,对侵略战争罪行的否认,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下面就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行的历史根源进行五个方面的分析。 美国的纵容和包庇 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但美国却在日本战败后控制日本的外交内政,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傀儡国。日本战败后,本来要交出所有战犯,由军事法庭进行审判,但是日本在美国的默许下只交出了一少部分战犯,资料显示,实际上仅对25名战犯进行了判决,被判绞刑的只有7名战犯,无期徒刑的16名,另有7年徒刑的2名,对于日本这样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罪大恶极者举不胜举,难道只有这区区25人?甚至连犯下人神共愤的“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时任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竟然被判为“无罪”,这都能无罪,在美国人的眼里屠杀30万平民也能算无罪,虽然最后他还是被处以绞刑,但那是中国法官拼命争取来的。对军官的从轻发落只是次要的部分,最助长日本嚣张气焰的是美国对日本天皇额庇护,美国人是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想着用日本天皇来对日本加以控制,自然不能去惩治天皇。但这样一来日本人便有了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天皇是他们心中的神,天皇无罪,那日本也无罪,所有人都无罪,凭借这样的神逻辑日本人坚信自己并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什么罪行。但是天皇其实已经被美国架空,日本完全成了美国的小弟,任由摆布,美国收缴战争装备,修改日本宪法,逮捕日本战犯,可以说美国已经在日本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利。美国的包庇使一大批罪行累累的战犯,军官存留下来,其中还有不少人进入了日本政界,资料显示,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曾经是旧官僚,自民党建立者,日本前首相岸信介是甲级战犯。诸如此类的政界高官在人民心中必然有一定的威望,他们怎么可能犯下滔天罪行,这必然产生对人民的误导。不仅如此,这些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人还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他们都尊敬的人怎么可能是罪人,这是对人民的又一次误导,可以说,从上至下,所有人都没有真正反省战争的罪责,而是不断逃避,不断掩盖。 历史文化的烙印 (百度百科)天皇:据资料显示,日本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日本天皇的权限、天皇国事行为的委任:(1)天皇只能行使本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2)天皇可根据法律规定,对其国事行为进行委任。 日本天皇摄政:根据皇室典范的规定设置摄政时,摄政以天皇的名义行使有关国事的行为,在此场合准用前条第一项之规定。 日本天皇的任命权:(1)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2)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本天皇在日本就是神的象征,当天皇站出来号召战争时,哪怕死亡所有人都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为了天皇,效忠天皇,日本已经被军国主义蚕食,他们心中的神怎么会是罪恶的,天皇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便这样从人民心中被抹去。 (百度百科)武士道:据资料显示,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 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 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 武士道让日本军人极端化,妖魔化,他们可以为了所谓的气节(面子)进行决斗,拼个你死我话,当他们强大时,就变得所向披靡,肆意妄为,这就是在中国战场上那些日本军人对无助的中国百姓的丑恶嘴脸。当他们被击败时,他们可以打着效忠天皇的幌子“切腹自尽”。这是何等极端的人性,军国主义的影响让日本人扭曲,迷失自己。 正因为这样,罪大恶极的侵略战争罪行被归为武士道的崇高精神,是不是瞬间就高大上了起来…….人民再一次被忽悠得团团转……. 种族优越论 日本人从很久以前就有种族优劣论,它鼓吹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是注定要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而日本从经济崛起后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世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