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朝花夕拾》的封面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朝花夕拾”的含义,并导入新课。
2.名著概况:简单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概述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十篇散文的标题和主题。
3.名著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注重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等。同时,针对本书的特点,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本书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5.名著欣赏:选取本书中的一篇散文,如《狗·猫·鼠》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并撰写读后感,下节课分享。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核心素养目标
1.人文情怀:通过阅读《朝花夕拾》,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2.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3.审美情趣:通过欣赏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文化传承: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价值,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习者分析
1.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并分析散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经典名著。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互动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3.困难和挑战: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这些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此外,如何抓住散文的主题和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教学PPT。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微信群。
3.信息化资源:《朝花夕拾》电子书籍、相关视频资料、在线词典、参考文献等。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问答、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动式教学、课堂分享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朝花夕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朝花夕拾》的图片或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名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朝花夕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名著概况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朝花夕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名著阅读指导(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朝花夕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篇目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篇目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朝花夕拾》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篇目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朝花夕拾》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朝花夕拾》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朝花夕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朝花夕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