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质学研究中的全吉岩系问题.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海地质学研究中的全吉岩系问题
全吉运动是《青海地质杂志》宣布的当地构造运动的名称。它发生于柴北缘中部地段的全吉山及毗邻地区, 是一次强烈的区域动力变质型构造运动, 此运动表现为震旦系全吉群角度不整合于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之上 (图1) 。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构造界面和演化上的差异为众人趋同的认识, 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进行叙述。
“全吉”一词, 为柴达木北缘一山名。原地质部623队于1956年调查时, 将钦龙布鲁克、石灰沟、全吉山和大头羊沟一带 (主要部分在全吉山) , 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未变质的正常沉积岩称为“全吉岩系”, 时代归属震旦纪;翌年孙殿卿等和中科院祁连山地质队对柴北缘进行构造地质调查时, 建立了柴北缘地层分区及构造轮廊的框架, 认为“全吉岩系”上与寒武系为整合关系, 下与变质岩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此时的“全吉”一词的含义仍指变质岩之上盖层的地层单位。时隔20年后, 青海地矿局区调队、地研所、地质队相继开展了区域调查、柴北缘“全吉岩系”的专题研究及普查找矿工作, 在“全吉岩系”采集了大量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 充实和完善了未变质盖层的研究程度, 将“全吉岩系”改为“全吉群”, 其时代为震旦纪, 可与华北地区的震旦系进行对比。1991年《青海地质志》根据全吉群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关系, 将该不整合面正式命名为“全吉运动”1。
1 柴北缘高能耗构造的形成阶段
全吉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地质事件, 而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文-地质-生物整体演化的一次写照。
本次运动可以追溯到900 Ma的达肯大坂群变质时代之后, 也许当时地壳结构比较均匀, 或者较薄的陆壳附在刚性洋壳和上地幔上不易变形等缘故, 本区发生下沉而水圈推进, 用银河年概略推测, 这里所称的银河系是指地球随着太阳系绕银河中心运动的宇宙周期, 经天文学研究确定为二亿五千万年。最近一次极远点的测定时间是约50 Ma前的始新世初巴通期。以此前推于800 Ma前极远点, 相当于地史青白口纪末期。在柴北缘地区,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与长城系难以区分, 表明早元古界到长城纪为一个持续的地史发展阶段, 共经历了4个银河系周期, 蓟县纪约相当于两个银河年周期, 青白口纪相当于一个银河年周期, 三者之间以两次造陆运动为转折, 最终引发了区域性动力变质型构造——全吉运动。
在全吉运动形成之前, 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而广泛。而运动之后, 地壳造陆运动自东而西的抬升已近边区, 柴达木地块和湟源地块为稳定陆块, 南北两侧为相对活动的地段。在柴达木盆地周边, 火山活动加强, 中-酸性侵入岩呈变质交代型侵位, 致使柴达木火环的形成。这个火环系指运动期后形成的各种成因类型的岩浆岩。
2 下元古界—全吉运动前后柴北缘地层层序
经全吉运动而产生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下的地层为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 (Pt1D) 。据《青海地质志》, 划分为上、中、下3段岩性组合。接触面之上的地层为全吉群 (Z∈Q) , 具地方特色的名称, 在此群中划分3个岩性组。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在柴北缘断续出露, 西自阿尔金山南坡的阿卡腾能山、青新界山、俄博梁北山, 转向东南的赛什腾山, 达肯大坂山、绿梁山、锡铁山、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 向东延至布赫特山一带, 呈“之”字型展布, 为一套中深变质的各种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角闪岩系, 属角闪岩相, 遭受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 形成条带状混合岩及眼球状混合岩等。该岩群按岩性组合划分为上、中、下3段, 总厚度大于6 500 m (表1) 。
全吉群分布于柴北缘全吉山一带, 是全省唯一有震旦系全吉群分布的地段。由一套砾岩、砂岩和碳酸盐岩组成, 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总厚度大于1 000 m。按岩性特征划分为3个岩性组, 在砂岩、碳酸盐岩中含有丰富的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 (图2) 。
3 粒源及不整合面的特征
笔者以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作为全吉运动的主要标志, 叙述全吉运动的成立。
(1) 在全吉山—塔塔楞河一带, 全吉群与达肯大坂群二者岩性区别较大, 全吉群砾岩组底部灰绿色砾岩呈角度不整合于达肯大坂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上。该群砾岩、含砾砂岩层位稳定, 斜层理发育, 中夹数个长石石英砂岩透镜体。在砾岩所含的砾石约为40%~85%, 其成分有石英岩、条带状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片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片麻状花岗岩和变质火山岩等。砾径大者25~35 cm, 一般多为8~15 cm, 较大的砾石磨圆度呈滚圆状, 较小的砾石多为棱角状、次棱角状, 砾石具有擦痕、扭裂及嵌入之特征。尤其是底部砾岩中的砾石成分具有明显的继承性2。
(2) 在全吉群与达肯大坂群角度不整合接触带上有厚1~20 cm的铁质层, 断续分布, 在不整合面低洼处较厚, 凸起处较薄, 这是经间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