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地区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陕西宝鸡地区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矿区位于中国北部板块与柴达木-祁连板块之间的过渡带。成矿带位于陕西省宝鸡,西至甘肃省肃北。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造矿带。该地区构造岩浆岩频繁移动,形成了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目前,已发现260多个铜、金、银等金属矿床(多金属)矿床。主要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对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1 “中层”带的中层
矿区位于北祁连西段与阿尔金断裂交汇部位, 鹰嘴山、寒山、照壁山金成矿带的中东部。区域呈现出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复合交汇特征, 岩浆岩活动以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主, 华里西期花岗岩次之, 伴随有多处石英脉型金矿点和铜矿点产出, 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和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
2 下二叠统交通网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奥陶统阴沟群下亚群, 该群共分两段, 第一段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砂岩及板岩, 夹硅质岩、细碧岩及凝灰岩, 沿走向常相变成凝灰质砂岩及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可见厚度402~540m。第一段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安山玢岩、中酸性熔凝灰岩夹灰岩及板岩, 厚度为693m, 其中通过基岩测量安山岩中金元素含量高出背景值3~10倍, 为该区主要的含矿母岩。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 按岩性可分为两个亚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下亚组岩性为浅绿色砂岩、粉砂岩夹灰岩, 可见厚度985m。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上亚组岩性为浅绿色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板岩, 夹有薄层状碎屑灰岩透镜体, 可见厚度316m。下二叠统大黄沟组, 分布于区域中北部, 出露岩性为杂色砂岩、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含砾粗砂岩等一套河流相碎屑岩组成。第四系上更新统发育于河谷、山间盆地或山麓地带, 主要为冲、洪积物和砂砾质黏土等。甘肃省玉门市捷大坂地质矿产如图1所示。
矿区处于昌马大坝南环形构造西部边缘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中。区域次级构造以断裂为主, 按其切割关系及所充填的脉岩特征可分三组:第一组近东西向断裂裂隙 (F5、F6、F8、F9) , 有石英脉、方解石脉充填。在花岗岩体及其附近的围岩中有伟晶岩脉、花岗岩脉充填。在捷大坂山北麓的华里西期花岗岩中, 该组断裂裂隙发育, 且有含放射性元素的伟晶岩脉充填其中, 为第一期成矿构造。第二组北西-南东或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裂隙 (F1、F2、F10) 。它切割了第一组断裂, 为区内最发育的一组断裂, 其中有石英脉充填。在捷大坂一带的该组断裂内石英脉普遍含金, 为第二期成矿构造。以上两组构造为金矿体的富集提供了有利通道。第三组近南北向断裂 (F3、F4) :本组断裂比较发育, 它切割上述各组断裂, 有石英脉充填, 该组构造对前两期成矿有破坏作用。
矿区内侵入岩出露面积较大, 规模较大, 其分布绝大部分和区域构造线一致。侵入时代主要有华力西期、加里东期。其中加里东期侵入岩, 分布于东车路沟、二家台一带, 侵入奥陶系阴沟群。其岩石类型为英安斑岩, 呈灰绿色, 斑状结构, 基质具微晶结构。斑晶占15%~45%, 主要由斜长石与少量石英、角闪石组成。斜长石具板状晶体, 常有明显的环带构造。基质主要为石英和斜长石, 次为暗色矿物。岩石蚀变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
华力西期侵入岩分布于车路沟北, 呈带状沿阿尔金断裂分布。其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该期侵入岩为SiO2铝过饱和系列, 其K2O+Na2O接近于戴里 (1933) 碱性花岗岩世界平均值。重矿物组合为金、黄铁矿、毒砂、白钨矿、黄铜矿。为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活动产物。
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为金矿的富集提供了热源, 使含矿热液在断裂带中进行运移富集成矿。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群下亚群o1yn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奥陶统阴沟群 (O1yn) 及第四系 (Q4) 。下奥陶统阴沟群下亚群 (O1yn) :在矿区共出露两段;其中第二段岩性为灰色凝灰质砂岩, 主要分布于捷大坂一带。第一段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安山岩, 为矿区的主要岩性, 广泛分布与各个金矿点。
第四系 (Q4) :发育于沟谷、山间地带, 主要为冲、洪积物和砂砾质黏土等。
3.2 北西向构造fps
矿区位于北祁连西段与阿尔金断裂交汇部位, 次级构造发育。矿区主要构造分两组, 近东西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
近东西向构造主要有分布于车路沟的F1和F2, F1产状为355°∠67°, F2产状为5°∠57°, Au3和Au4矿体分别受F1和F2控制。
北西向构造位于捷大坂, 为5号矿体的主要控矿构造。该断裂东西延伸约2km多, 产状较陡, 一般为5~25°∠50~83°, 断裂带内可见擦痕及阶步。断裂宽窄不匀, 在断裂带内形成2~20m的破碎带, 破碎带内多为石英脉所充填。该断裂在0线附近被一北西向断层所切割, 两条断裂在该处形成的断层破碎带较宽, 形成的矿体也较富, 由此可见, 北西向断裂既是5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