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生态治理培训课件.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生态治理; 主要内容;(一)发展观的演变
国外发展之路
1. 经济增长(20世纪50-60年代) 2. 经济福利(20世纪60-70年代)
3. 人文发展(20世纪70-80年代) 4. 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发展之路
1. 第一代发展观(20世纪50 - 70年代)
追求高速度、赶英超美、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2. 第二代发展观(20世纪80 - 90年代)
以物为本、 追求高增长、2000年GDP翻两番,小康水平。 3. 第三代发展观(21世纪初以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1. 生态文明
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广义的生态文明:涉及到社会发展各方面,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2. 广义生态文明的四个层次; 3.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从历史维度看; (三)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绿色文明) (黄色文明) (黑色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文明转型;(四)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联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早期的马列主义生态发展观;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完善和创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实践基础 (2)理论来源 (3)理论框架
(4)主要内容 (5)历史地位 (6)重大意义;(一)实践基础;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这些农药对许多生物的威胁,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进而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
“《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 《寂静的春天》 问世之初即充满争议,作者蕾切尔·卡逊女士也受到空前的诋毁和攻击。其关于农药严重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受到了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评击,也强烈的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该书首次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试图将自远古岁月持续到20世纪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意识扭转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意识。
时隔多年,事实证明作者在此书中的许多警告是估计过低,而不是说过了头,许多环保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环保事业逐渐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 “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
《只有一个地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