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志愿者云服务在广州市文化馆应用探索.doc

发布:2017-06-05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志愿者云服务在广州市文化馆应用探索   [摘 要]志愿者服务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馆的重要服务与主线业务之一。随着人民群众志愿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加,文化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志愿者服务管理。本文以广州市文化馆志愿者云服务平台的应用实践为例,分析志愿者服务结合云技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及现实效益,探讨志愿者服务管路的新思路,以满足人民群众志愿服务的文化需求及文化馆的管理需求,促进文化馆行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文化馆 互通互联 志愿者服务 云技术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志愿者事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时期,全国注册志愿者已达到6600多万。迈步十三五时期,注册志愿者人数预计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又取得?M一步发展 (一)志愿者服务与公共文化建设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大。人们不再满足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也逐渐加入到文化服务行列之中,一般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 2015年9月,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开展文化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 2016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指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的职责包括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服务记录、绩效考核等;应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嘉许制度;对服务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社会影响较大的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和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褒扬等。可见国内各政策都在推动志愿者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二)文化馆的志愿者服务现状 1.发布、管理渠道无法实现信息化 随着文化活动项目日益剧增,文化馆人力资源有时应对高峰期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志愿者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志愿者的招募渠道比较单一,过去广州市文化馆都是在官网或者QQ群发布招募志愿者人数和信息,在邮箱和QQ在线接收志愿者报名信息,完全人工登记、跟踪和通知,工作量多且效果并不明显,错漏现象频生,志愿者服务后要给予奖励也只能是在简单的志愿者记录本上人手填写 2.志愿者服务范围较小 志愿者公告发布后,参与的主要人员一般来自学生团体,志愿活动的发布及传播范围较小,使志愿者资源跟不上实际业务需求。各文化馆的志愿服务管理存在行政壁垒,信息没有共享,导致志愿者分布不均 3.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同 各个文化馆独立建立自己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志愿者换地区需要重新注册,出现交叉管理等现象。志愿者转移服务要通过繁琐的转移接交手续,并且传统的志愿者服务数据,如服务时长、活动证书保存起来困难,容易丢失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馆的志愿者管理急需依靠这些技术实现自我转型 因此广州市文化馆通过引进志愿者云服务管理平台,利用技术化手段完成了从人员招募、培训、评估、奖惩、监督、档案等各个方面自动化管理。打通各级文化馆间的沟通渠道,对全区域的志愿者统一管理,为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探索迈出示范性一步 二、志愿者云服务平台在广州市文化馆的实践 志愿者云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云技术建设,云技术能安全地记录、保存、共享数据,实际用户不必担心数据遗失,数据的自由传递分享,提高用户间的工作效率。[1] 结合互联网云技术特质,广州市文化馆运用志愿者云服务平台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线上注册、数据存储及数据共享三方面。志愿者的认证、信息储存等步骤都在互联网云平台上完成,全市各级文化馆和其他的公共文化机构都作为发布单位加入志愿者云服务平台,都可以在上面验证后发布招募志愿者信息,都可以共享志愿者个人信息。在本地实施成功后可大力推广到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体系,作为统一的志愿者服务信息管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登记报名及服务记录清单、服务供需对接等问题,实现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具备了示范性作用 (一)在线注册、统一认证为志愿者注册提供最大便利 以前广州市文化馆对注册的志愿者编号登记,没有验证注册身份证是否存在,导致不少重复、停用的志愿账号占用名额,志愿者统计数据有失准确。一些志愿者嫌注册手续麻烦而迟迟没有注册,而调查发现经过注册过的志愿者在工作态度和个人意愿上比没有认证过的明显高出很多。这说明志愿者身份认证环节能激发志愿者的使命感和团队精神,促使志愿者自觉地将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协调。[2]因此,志愿者注册工作一定要简化志愿注册流程、保障志愿者认证的权威 广州市文化馆通过运用志愿者云服务平台规范志愿者的管理。志愿者在文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