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自杀行为原因的讨论分析.doc

发布:2017-01-10约6.6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自杀行为原因的讨论分析 [摘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死亡的比率日益增高,引起了社会、高校、家庭的广泛关注。对此,本文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心理特征,并就此提出了解决的途径,最后指出由于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在着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 [关键词] 自杀心理 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自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近年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杀现象呈逐年增长态势,有的地区和高校情况还相当严重。大学生自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它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而且也对其他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给高校带来了不良声誉。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媒体、高校、家庭的广泛关注。预防自杀及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了高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开展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 自杀者在自杀之前一定会表现出某种特殊的行为和举止,为了更好的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必要介绍一下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 自杀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他们大多是性格执拗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冲突中不易接受劝告,不愿和解而一意孤行。2)他们遭遇挫折后,常常自暴自弃,不再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兴趣,认为生活没有意义。3)患有某种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这类人一般表现为行动迟缓,不愿回答问题,有厌世情绪。4)性格突然变化。一段时间消沉、抑郁,但是突然待人热情。这是因为他们开始考虑自杀,思想进行激烈的斗争,当他们决定自杀后,就会感到解脱,表现出轻松、愉快。甚至他们会抓紧一切时间把可以做完的事情赶快做完,并悄悄的留好遗书。总之,无论什么类型的自杀者总会在行为、语言上留下蛛丝马迹。 自杀者的心态和行为表现为以下症状:第一,认识变态。认识上总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与客观实际不符。态度固执,坚持己见,不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第二,情绪变态。他们常常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形成恐惧和怀疑心理。第三,人格变态。他们缺乏正常人的感情,对人冷漠无情,行为与动机不一样,偏离正常人格。第四,行为变态,有离奇或失常行为。他们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不佳,心灰意懒,常常感到做人没意思,对亲人没感情。还可能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低能,经常自责,以至后来发展为认为自己丧失工作、学习能力,死有余辜。有的还可能表现为精神生活抑郁,从学习困难、生活被动发展为丧失主动性,各项活动显著减少,对事物反应缓慢,生活懒散。 大学生在自杀前会有一定的迹象,我们要善于观察,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着手帮助这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解决问题,把损失降到最小,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生会选择自杀呢? 二、引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从主客观因素分析,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较为复杂。纵观他们自杀前的种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以及自杀过程实质性分析原因,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和就业压力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家人还是自己,都对读大学寄予了厚望,可是有些同学在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遇到障碍时就会感到沮丧、失望。反复遭受挫折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特别是感到前途无望,行为上就会产生偏差,最终酿成惨剧。例如2002年长春某高校,一位女同学在高中时立志考清华大学,但结果并不如愿,来到长春一所并不太出名的学校。到学校后她感到前途没有希望,心情不佳,学习成绩也不突出,最终选择跳楼自杀。 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有机会到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而形成一种“宽进严出”的局面。一般院校都要求在校大学生英语通过国家四级,所学课程都要达到及格以上水平,才可以毕业。而对研究生的要求就更高了,他们一般要在全国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文章,英语水平至少达到国家六级,专业课达到75分以上。这样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不到学校的要求,于是他们痛苦、郁闷、着急,尤其是马上面临毕业的时候,看着大家都能顺利毕业,而自己却不能,他们往往会因为感觉走投无路选择自杀。我们发现,近年来研究生自杀的比率大大提高,而其中因为学业压力而自杀的研究生所占比重尤大。 高校扩招政策也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我国人才的需求小于供给,一些高校毕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