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项目二8位流水灯的单片机控制.ppt

发布:2017-01-09约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项目目标 项目任务 项目分析 项目预备知识 项目实施 知识点链接 CLR A 将累加器A中的数据清零 CPL A 将累加器A中的数据取反 在项目一和项目二中,为了能清晰的分辨出蜂鸣器的鸣叫和发光二极管的变化,我们进行了延时程序的编写。CPU执行完延时程序耗费的时间即是我们所要延时的时间,通常可以利用时钟频率、指令周期结合寄存器中的数据进行延时时间的计算。 延时程序如下: DELAY:MOV R7,#10 ;1μS D0:MOV R6,#100 ; 1μS D1:MOV R5,#200 ; 1μS D2:DJNZ R5,D2 ; 2μS DJNZ R6,D1 ; 2μS DJNZ R7,D0 ; 2μS RET (一)设计思路 在AT89C51单片机芯片及基本外围电路组成的单片机最小系统基础上,利用P1口的8个引脚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普通二极管的共性----单向导电性,因此只要在其两极间加上合适的正向电压,发光二极管即可点亮;将电压撤除或加反向电压,发光二极管即熄灭。根据发光二极管的特性,结合单片机P1口的输出信号,即可实现流水灯的控制效果。 (二)电路设计 1、P1口结构及流水灯电路 左图是P1口中某一位的位结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独立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出口时,1写入锁存器,,T2截止,内部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 ,T2导通,输出则为0。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所以P1口称为准双向口。 P1.0—P1.7: 准双向I/O口(内置了上拉电阻) (1)P1.0—P1.7作为输出口【输出1】 (2)P1.0—P1.7作为输出口【输出0】 (3)P1.0—P1.7作为输入口 发光二极管的连接方法:若将它们的阴极连接在一起,阳极信号受控制,即构成共阴极接法,如图a所示;若将它们的阳极连接在一起,阴极信号受控制,则构成共阳极接法,如图b所示。由于P1口引脚输出高电位时电压大约是5V,为保证发光二极管的可靠工作,必须在发光二极管和单片机输出引脚间连接一只限流电阻。 本项目选用硅型普通发光二极管,限流电阻取220Ω。 (三)材料表 从原理图可以得到实现本项目所需的元器件。元器件的选择应该合理,以满足功能要求为原则,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 控制程序的编写 (一)绘制程序流程图 本控制使用简单程序设计中的顺序结构形式实现,程序结构流程图如下图。 (二)编制汇编源程序 2、程序执行过程 ORG 0000H LJMP MAIN2 ORG 0200H MAIN2:MOV P1,#0FEH; L0亮 LCALL DELAY MOV P1,#0FDH; L1亮 LCALL DELAY MOV P1,#0FBH ; L2亮 LCALL DELAY MOV P1,#0F7H ; L3亮 LCALL DELAY MOV P1,#0EFH ; L4亮 LCALL DELAY MOV P1,#0DF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