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之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 审美范畴 范畴和审美范畴 范畴:哲学上指各门科学知识的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 审美范畴: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审美范畴之一 :崇高 崇高: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的特征 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精神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崇高的本质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既有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为前提,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审美范畴之二:优美 优美:与崇高相对的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又称阴柔美、秀美、典雅美、纤丽美等。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快。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和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优美的本质 优美根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优美的特征 形式上:具有柔美、和谐、安静、秀雅,小巧,光滑、曲线、活泼等特征,完全体现了形式美的原则,排除任何丑的因素,是唯一纯粹的美。 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轻松愉快、赏心悦目、温柔友爱、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在不同领域,优美的具体表现不同。自然界中的优美主要侧重优美的形式,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优美的内容,艺术领域中的 优美,是对现实中的优美的提炼加工,更鲜明集中的显示出优美的审美特性。 审美范畴之三 悲剧 悲、悲剧、悲剧性 悲剧有两层含义 1、指一种戏剧类型。属于文学术语。 2、指一种审美特质。属于美学术语。 为了将两者区分开来,后者常常用“悲”或“悲剧性”来取代“悲剧”的使用。 虽然两者不同,但前者集中体现了后者的特质,所以在分析后者时,常常提到前者。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范畴注重的是艺术和艺术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只要具备了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无论是诗歌,小说、音乐、电影、绘画、雕塑……都可以反映悲剧性的内涵。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命运悲剧(古希腊) 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与生俱来的,由神支配,无可逃避。 希腊悲剧一向被称为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人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的主因。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精神大胜,人成为艺术关注和崇尚的对象,所以悲剧的成因不再是神,而是人自身。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命运悲剧的成分,但以性格悲剧为主。 社会悲剧 1、18、19世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为时代主题,社会的不合理成为悲剧的内涵。 叔本华进一步推演了社会悲剧。他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悲剧有三种:1、罪大恶极之人所造成的悲剧。2、盲目的命运的捉弄所造成的悲剧。3、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相互间的误会、猜疑所造成的悲剧。 其中第三种弥天满地,无所不在,无处可逃,最为可怕 社会悲剧(续) 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工业发达,信息繁荣,人不再是神的奴隶,人际间的社会矛盾在缓和,自由力量在扩大。然而新型的社会矛盾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悲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社会悲剧(续) 1、工业物质文明使人的心灵感情变得枯燥。 2、城堡式的封闭居住方式,使人孤独寂寞无聊。 3、高度信息化导致人的幻想和想象力被遏制。一切神秘、朦胧变得清晰明白。感情的幻想、追求被失落、麻木所取代。 所以,感情的枯燥,灵魂的失落成为现代人悲剧性的特点。 悲剧性的本质 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或正当需求,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被悲壮之情,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悲剧性的效果 由痛感转化而为快感。 悲剧主人公的遭遇令人沉痛——感受到主人公的伟大精神,体会到不朽,正义的力量——了然、会心地喜悦,彻悟人生。 小结 悲剧突出地说明有限的人生具有无限的意义。使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悟出历史的矛盾,在悲壮中大彻大悟,最终精神得到净化。 喜剧性 喜剧性以笑为标志。但喜剧性不等于笑。 喜剧性的笑不但是一种生理反应,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1、喜剧性的笑是只有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2、喜剧性的笑必须与理智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喜剧性的笑是在一定社会圈子里产生的,需要共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