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链球菌属.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血平板或含血清培养基; 液体培养为沉淀生长; 呈灰白色表面光滑小菌落,多数有透明溶血环(β溶血现象)。 3.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不产生触酶,与葡萄球菌不同。 5.抵抗力 60℃,30min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 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磺胺敏感。 A群链球菌有较强的侵袭力,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 血清学检查 抗O试验(ASO test) 链球菌侵入体内产生SLO,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ASO。 原理:中和试验,用SLO检测血清中的ASO 方法:间接凝集 结果:效价160-200单位 意义:活动性风湿热及肾小球肾炎辅助诊断 第二节 肺炎链球菌S. pneumoniae 3.抗原结构 (1)荚膜多糖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可将肺炎链球菌分为型。 (2)其他抗原 肺炎链球菌含有M蛋白和C多糖。 * * (一)传统的分类方法 1.根据溶血作用分类 ①甲(α)型溶血: ②乙(β)型溶血: ③丙(γ)型溶血: 2.根据群特异性抗原分类 即Lancefield分类,20个群。 (二)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 需氧、厌氧和微需氧链球菌。 (三)根据致病性与寄生部位分类 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肠球菌、 乳链球菌、厌氧链球菌等。 分类方法 无致病性 丙型链球菌 不溶血性链球菌 不溶血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类别 致病力强 ?溶血 透明溶血环 多为条件致病菌 ?溶血 草绿色溶血环 致病性 名称 溶血环现象 (一)传统的分类方法 1.根据溶血作用分类 ①甲(α)型溶血: ②乙(β)型溶血: ③丙(γ)型溶血: 2.根据群特异性抗原分类 即Lancefield分类,20个群。 (二)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 需氧、厌氧和微需氧链球菌。 (三)根据致病性与寄生部位分类 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肠球菌、 乳链球菌、厌氧链球菌等。 分类方法 第一节 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A群链球菌(S.pyogenes)是本属细菌的代表种,致病性强,对人致病的链球菌有90%属此种。 1.形态与染色 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G+),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 (一)生物学性状 4.抗原结构 根据多糖抗原-20个群, 致病性:A-D、F和G群 根据蛋白抗原进一步分型(M抗原) 荚膜 细胞壁 蛋白质 多糖 肽聚糖 细胞膜 细胞质 1)多糖抗原(C抗原)群特异性抗原,细胞壁的多糖组分。 2)表面抗原: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具有型特异 性,M抗原与致病性有关。 3)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特异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细胞壁成分 ①菌毛:M蛋白及脂磷壁酸构成 ②M蛋白(M protein) ③肽聚糖 ④细胞壁受体 (2)侵袭性酶类 ①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 ②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③链道酶(SD,亦称链球菌DNA酶) ④胶原酶 (3)外毒素 ①溶血素 ②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 1.致病物质 LTA与链球菌粘附示意图 ①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 O,SLO) 对哺乳动物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抗O抗体(ASO)阻止溶血作用。 ②对氧稳定的溶血素S(streptolysin S,SLS) 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小分子糖肽,无抗原性。 溶血素(streptolysin) 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 化脓性链球菌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经皮肤、粘膜的伤口侵入机体: 1、化脓性炎症 2、毒素中毒性疾病 ( 1 ) 猩红热 ( 2 ) 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