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pdf

发布:2017-07-25约8.5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25卷 2010年第 5期 月刊 遗成功推动了遗产地旅游的发展。进入 《世界文化 这些误 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保护遗产 的前 遗产名录》对 当地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在 中国体现 提条件 ,没有认识到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旅游产 品。 得极为典型,如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西递、宏村等 一 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地。也正 因为此,中国的申遗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 是有差别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容易实现保护并转 许多地方政府将 申遗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战略。相 化为旅游产品,但 即使是禀赋极高的物质文化遗产 , 对于教科文组织的保护 目的,中国则 以保护和发展 其旅游产 品吸引力并不一定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共同目的,甚至对于大 多数 申遗 目的地来说 ,后 的展示性强,是活态的文化 ,具有鲜活的历史感 ,容 者比前者更重要。各地纷称要实现 “在发展 中保 易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但非物质文 护,在保护中发展”,旅游则在这一过程 中充 当了手 化遗产转化成旅游产 品的难度大 ,容易扭曲变形并 段,有时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手段。这是 中国与其他 丧失文化的本真性。因此,应该将物质文化遗产和 发展 中国家申遗路上绕不开的宿命。虽为宿命 ,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保护。 目前 ,联合 国教科 旅游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文组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分为单独运行 的两种体 首先,对供给者而言,因为发展旅游而从 中获 系,并不利于遗产保护。因现实 中大部分物质文化 益,使遗产的主人看到 自身文化的价值。因此,他们 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关联 的,且不说大多 会在获取利益、稳定心态后,放慢追赶现代化 的脚 遗产地 的丰富多元文化 ,即使单独一类文化遗产其 步,放弃破坏文化遗产 的发展手段而逐渐转入到旅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也难 以割裂。前者如丽江古城 的 游产业上来。当地人 因从外来人眼中反观到 自身文 保护,同样也保护 了纳西族 的音乐、文字、歌舞等非 化的现代意义,重构族群文化的认 同感 ,其保护和弘 物质文化遗产。后者 以建筑为例,建筑物本身是物 扬意识也得到强化。尽管有时候供给者并不一定是 质文化遗产 ,而建筑工艺和技术则是非物质文化遗 当地族群和社 区,但其他利益相关者会遵照文化遗 产,两者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产公约实施保护性的开发。其次,对于需求者而言 , 二者,文物价值 、遗产价值、文化价值 并不等 同 其保护意识也因旅游而萌生。大多数世界文化遗产 于旅游价值,这是 需要 引起开发者注意的问题。对 往往具有较高 的旅游价值 ,许 多旅游者慕名而来。 于开发者和文化遗产拥有者而言 ,文物价值 、遗产价 直面文化遗产 的旅游者 ,开始逐渐认识 到文化遗产 值和文化价值一般被等同于旅游价值。而当某方面 的价值,开始探 究异域文化的内涵,并产生一定的文 价值突 出的文化遗产被开发 出来,公之于众 、示之于 化保护意识。但是值得重视 的是,文化遗产旅游的 人 时,它的价值 并未转 化成旅游价值 ,游客并不买 发展需要当地社 区的参与。作为遗产最重要主体 的 账。因此,许多地方历史虽然非常悠久,文化积淀也 社区,因参与旅游业而唤起的认 同感和 自豪感 ,是保 非常丰厚 ,但是真正能够被发掘 出来并能够被游客 护文化遗产最为关键 的一环。 青睐的东西却非常有 限。意识到这一点,可以防止 三、摆脱 申遗误区,厘清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进行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