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兵车行课件剖析.ppt

发布:2017-03-15约3.06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他是盛唐诗坛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跌宕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 精深的光辉典范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 艺精湛 ,被奉为“诗圣” 其诗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 品味诗歌语言,再现情境,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因二者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兵车行》是一首歌行体诗。兵车就是士兵和战车,这个题目直接就说明了这是一篇叙写战争的诗歌。但杜甫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生可分四个阶段: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这一时期作品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望岳》,充满豪情壮志,但他还未 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实。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或称《杜少陵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写照。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由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如此摧肝裂肺的征兵情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车行》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写的。《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 读 听录音 读诗歌,明基调 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1.《兵车行》的感情基调? 读诗歌,明基调 全文基调:怨 愤 读诗歌,悟情感 二 读 (学生朗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读诗歌,悟情感 (人哭图)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的惨别图。 场面描写 出征 士兵 可见出征 士兵之多,送行的人也多 士兵 家人 “走相送” “牵”“顿” “拦” “哭” “干” (细节描写) 可见分别时的痛苦、 悲伤、绝望 “不见咸阳桥” 凄惨 开端赏析: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 前两句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后四句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 小练笔: 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惨别图” 最后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首尾画面 悲痛 悲凄 诵读要点: 语 速 语气 重音 首尾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